[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您当前的位置:
运动解剖学教案
日期:
2018-05-30
阅读次数:
1692



运动解剖学教案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

班级



第   周


教学仪器

与媒体



媒体:多媒体、全身骨架模型、


人数



男:


1次课

女:


教材内容


绪论

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解剖学发展简史及定义、学习运动解剖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方法、

2、掌握解剖学定位术语

重点

难点

重点:解剖学定位术语


难点:解剖学定位术语中的三个基本面和三个基本轴。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方法

时间: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1


2





















































4

5


课堂教学常规:


引入教学内容:

绪论:

一、运动解剖学发展简史及定义

(一)发展简史

(二)定义及研究内容

二、学习运动解剖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为运动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三)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三、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


(一)形态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

(二)有机体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三)有机体变化发展及与外界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四、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方法

(一)听

(二)看

(三)摸

(四)想

(五)联

(六)用

五、解剖学定位术语

(一)人体解剖姿势

(二)常用方位术语

:靠近头之部为上。

:靠近足之部为下。

:靠近腹之面为前。  

:靠近背之面为后。

:靠近体表或器官表面之部为浅。

:远离体表或器官表面之部为深。

内侧:靠近身体正中面为内侧。

外侧:远离身体正中面为外侧。

近端:四肢的近躯干端。

远端:四肢的远躯干端。

桡侧:前臂的外侧。

尺侧:前臂的内侧。

腓侧:小腿的外侧。

胫侧:小腿的内侧。

(三)人体基本面

矢状面:前后径、地面、垂直。正中线、正中面。

额状面(额状面):左右径、地面、垂直。

水平面:横断、地面、平行。  

(四)人体基本轴

额状轴:横贯、垂直、矢状面、轴。

矢状轴:前后、垂直、额状面、轴。

垂直轴:纵贯、垂直、水平面、轴。


教学内容总结:

课后作业:见下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骨架标本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整体骨架标本
















多媒体课件、整体骨架标本






边指示边讲解



结合体育科学实践讲授






结合体育运动实际讲授








结合解剖教学的实际进行教学





边指示边讲解


















边指示边讲解

总结讲述






边看边听边思考



边听边记忆







边听边思考边记忆









边听边思考







边听边思考















边思考边记忆






思考回忆

3


2



8






10








10











8






16












9


9





3


2

作业和参考

文献推荐

作业:1、课后结合活体熟悉常用方位术语。

      2、名词解释:矢状面、额状面、水平面、矢状轴、额状轴、垂直轴。

参考文献:人民卫生出版社《系统解剖学》

本课教学内容总结

本节课要求了解运动解剖学发展简史及定义、学习运动解剖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方法、掌握解剖学定位术语。


课后小结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学

仪器

媒体

仪器:全身骨标本

媒体:电脑

人数


男:

2次课

女:

教材

内容

第二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骨与骨连结


一、骨总论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介绍运动系统的组成,

2、介绍全身骨的组成

3、掌握骨的分类

1.  掌握长骨的构造

2.  掌握骨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组成

3.  掌握长骨的长长和长粗

重点

难点

重点:长骨的构造、骨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组成、长骨的长长和长粗

难点:长骨的构造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

使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1

2

3


























































4





5

教学常规

复习

教学内容

★    运动系统的组成 :

骨 、骨连接 、骨骼肌

三者之间的关系 :杠杆 、支点 、动力

第一节  骨与骨连结  

一、骨总论

(一)骨的分类

1.按部位分:

中轴骨

四肢骨 (P3839


★2、按形态分 :

1)长骨: 多位于四肢;两端膨大称为骨骺;中间为骨干

2)短骨: 多集结成群腕、踝部

3)扁骨: 位于中轴或四肢带部;    

4)不规则骨: 如椎骨。

(二)骨的构造  

(以长骨为例):

1.      骨膜: 为致密结缔组织膜,1)骨外膜: 分布于骨的表面(关节面除外);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内层有成骨细胞,参与骨的形成。

2)骨内膜: 分布于骨髓腔表面及骨松质表面;内有破骨细胞,参与骨的生长。
2.骨质 :

1).骨密质 :骨质厚排列紧密

特点:坚硬、抗压、抗扭曲力强;  

分布:长骨的骨干和骨的表面。

2).骨松质 :(P422-6)以针状或片状的骨小梁排列而成;

特点:骨质排列疏松,呈蜂窝状或海绵状;骨小梁排列依压力和张力线排列  

分布:骨的内部。  

3.骨髓  :为网状组织,充填于骨髓腔内

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不具造血功能,某些生理状况下可转化为红骨髓。  

★()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特性

  1. 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质:

有机物:28% ,骨胶原等使骨柔软有弹性;   无机物:72% ,水和钙盐使骨坚硬;

★2.骨化学成分的年龄特征

1)少年儿童:有机物相对多,无机物相对少骨柔软,但硬度较差  不易骨折,易变形; 2)成年人:  1/3的有机物,2/3的无机物硬度好,具有一定韧性;

3)老年人:the old有机物相对少,无机物相对多脆性大,易骨折。

★()骨的生长  

包括 :

长长  :骺软骨细胞不断增生、不断骨化—骨长长;

长粗 :骨外膜成骨细胞不断生成骨质,骨内膜破骨细胞不断破坏与吸收骨质,两者达动态平衡,髓腔增大。

影响骨生长的因素(自学)

()体育运动对骨形态结构的影响(自学)

小结

1.  骨的分类

2.  以长骨为例,骨的构造

3.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4.  骨的生长

布置作业

1. 以长骨为例,简述骨的构造

2. 试述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3.简述骨的生长







投影仪

多媒体

课件、

骨标本




投影仪

多媒体

课件、

骨标本
















投影仪

多媒体

课件、

骨标本












投影仪

多媒体

课件、

骨标本






投影仪

多媒体

课件、





投影仪

多媒体

课件、

骨标本


三轴和三面


1.总的介绍运动系统

2.注意使学生理解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者的关系



1.总的介绍全身骨骼,先对照自身和图谱进行自学,再老师引导讲解,学生回答







1.学生自学,进行总结

2.教师串讲重点,强调各部分的功能













1.从两个试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骨的化学组成

2.引导学生思考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有什么联系

3.提问人一生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对物理特性有什么影响





1.问答骨为什么到一定年龄就不再长长,

2.长粗的机理





引导学生回答


1.边听边思考







1.认真结合教材进行自学

2.记忆重点骨的名字

3.老师讲解时能根据记忆回答部分骨的名字




1.认真自学总结

2.回答提问















1.认真思考

2.边随老师思路回答问题












1.认真听

2.边看课本边随老师思路回答问题



3

3


4






17











20


















15














10









5





3

本课教学

内容总结

简介运动系统的组成,使学生初步理解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的三者关系;介绍全身骨的组成,骨的分类。重点讲解骨的构造,骨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组成以及骨的生长。使学生对骨有一总的认识。

课后小结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学

仪器

媒体

仪器:骨连结标本

媒体:投影仪、电脑

人数


男:

3次课

女:

教材

内容

第二章 运动系统

二、骨连接总论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了解骨连结分类

2.掌握关节的主要构造,了解关节的辅助结构

3.掌握关节的运动

4.了解关节的分类

重点

难点

重点:关节的主要构造,关节的运动

难点:关节的运动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

使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1

2


3











































4





5

教学常规

复习


教学内容

二、骨连接总论

(一)骨连接的分类   

1、不动关节

1)韧带连接

2)软骨连接

3)骨性结合

2、动关节

3、半关节

(二)关节的构造

 1、主要结构

1)关节面和关节面软骨

2)关节囊

3)关节腔

2、辅助结构

1)韧带

2)滑膜囊

3)滑膜壁

4)关节唇

5)关节内软骨

(三)关节的运动  

1、屈、伸     


2、水平屈、水平伸

3、外展、内收

4、外旋、内旋   

5、环转

()关节的分类

依据关节运动轴的数目分类

1)单轴关节 :

滑车关节 :

车轴关节

2)双轴关节   

椭圆关节


鞍状关节 :


3)多轴关节 :

球窝关节:

平面关节:

2、按构成关节的骨数分

1) 单关节

2) 复关节

3、按关节运动的方式分

1) 单动关节

2) 联合关节

小结

1.骨连结的分类

2.关节的主要构造

3.关节的运动

4.关节的分类

布置作业

1.试述关节的主要构造

2.解释屈伸、展收、回旋








投影仪

多媒体

课件、

骨标本




投影仪

多媒体

课件、

骨标本


复习长骨的构造,骨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组成,骨的长长


1.总的介绍骨连结分类

2.注意区分不动关节、动关节和半动关节


1.讲解关节的主要结构

2.讲清各部分的功能









1.老师讲解、提问各主要关节的运动形式





讲授、启发、讨论相结合


引导学生边回顾边总结




1.边听边理解






1.结合图片理解并记忆











1.学生上讲台依据教师指令做主要关节的运动





总结并举例,理解

3

7



10








25













20




10

















3





2

作业和参考

文献推荐

作业:

1.试述关节的主要构造

2.解释屈伸、展收、回旋

全国统编高等学校教材《人体解剖学》   

本课教学

内容总结

介绍骨连结的分类,使学生掌握关节的主要构造,了解其辅助结构,掌握关节的运动形式,了解关节的分类

课后小结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学

仪器

媒体

仪器:上肢骨标本

媒体:投影仪、电脑

实验指导书

人数


男:

4次课

女:

教材

内容

.上肢骨及其连接

(一)上肢骨及其实验

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

1.了解上肢骨的组成及数目

2.掌握上肢各骨的位置、形态

3.掌握上肢各骨骨性标志

重点

难点

重点:肩胛骨、肱骨、桡骨和尺骨的骨性标志。

难点:肩胛骨、肱骨、桡骨和尺骨的骨性标志。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1


教学常规:

复习:


强调关节的构造和运动形式

边回答问题边记忆

3

2

(一)上肢骨  (P57)分为:   :

上肢带骨--锁骨、肩胛骨

自由上肢骨

上臂骨:肱骨

前臂骨:尺、桡骨

手部骨:腕骨、掌骨和指骨

多媒体课件、


骨标本

1.总的介绍上肢骨组成

2.强调锁骨、肩胛骨也属于上肢骨,参与上肢运动

1.边听边记忆

2.回答骨的名字并记牢

5

3





1.上肢带骨(1)锁骨:(图13

位置与形状 :横位于颈部、胸前部交界处;呈横“S”

骨性标志  :

胸骨端 --鞍状关节面 ;

--上面光滑,下面粗糙;

肩峰端 --扁平,有平面关节。

实验观察:观察实验台上的锁骨的外形和骨性标志。

多媒体课件、

骨标本





骨标本

结合标本讲解位置与形状、骨性标志




要求学生观察记忆锁骨的骨性标本。

认真听并记忆。





持标本观察记忆重要骨性标志。

3








4

4


讲授(2)肩胛骨 :(P58

位置与形状 :胸廓后外上方,第2-7肋之间;三角形扁骨;

骨性标志 :

两面 :前面 :肩胛下窝;

后面  :肩胛冈 、肩峰 冈上窝 、冈下窝

三缘  :上缘 喙突;

内侧缘 近脊柱,锐而薄;

外侧缘 近腋窝,较厚;

三角 :外侧角 --有关节盂、盂上结节等;上角 --平第一肋;下角 --平第七肋,测量胸围的骨点。


实验观察:观察实验台上的肩胛骨的外形和骨性标志。






投影仪

多媒体课件、骨标本





肩胛骨标本



结合标本讲解位置与形状、骨性标志










要求学生观察记忆肩胛骨的骨性标本。


认真听并记忆












持标本观察记忆重要骨性标志。


5












5

5




2自由上肢骨

1)上臂骨 (P54

讲授:

肱骨 :

位置与形状 :位于上臂 ;为长骨 ;

骨性标志 :

近侧端 肱骨头,肱骨大、小结节  

 三角肌粗隆 、桡神经沟 (后内上-外下)

远侧端 肱骨滑车、肱骨小头,内上髁、外上髁等。


实验观察:观察实验台上的肱骨的外形和骨性标志。

投影仪

多媒体课件、骨标本








肱骨标本

结合标本讲解位置与形状、骨性标志










要求学生观察记忆肱骨的骨性标本。

认真听并记忆












持标本观察记忆重要骨性标志。

6











9

6

前臂骨  

讲授:

1)尺骨

位置与形状 :前臂内侧 ,长骨

骨性标志:滑车切迹 鹰嘴 尺骨粗隆

尺骨头 尺骨茎突

2)桡骨

位置与形状 :前臂外侧 ;长骨

骨性标志 :桡骨头 ,桡骨颈 ,桡骨粗隆;桡骨茎突


实验观察:观察实验台上的尺骨、桡骨的外形和骨性标志。

投影仪

多媒体课件、骨标本








尺骨、桡骨标本

结合标本讲解位置与形状、骨性标志









要求学生观察记忆尺骨、桡骨的骨性标本。

认真听并记忆











持标本观察记忆重要骨性标志。

10











10

7

手部骨

3.手部骨:(P5617 18

讲授:

腕骨:舟、月、三角、豆,(近:外→内)大、小、头状、沟。(远侧列)

掌骨:12345(外→内)

指骨,拇指两节,其他指三节。


实验观察:观察实验台上的手骨的外形和骨性标志。

投影仪

多媒体课件、骨标本



手骨标本

结合标本讲解位置与形状、骨性标志





要求学生观察记忆手骨标本的位置、名称。

认真听并记忆







持标本观察记忆各手骨的位置名称。

5







5

8

小结

与作

小结

1.上肢骨的组成及数目

2.上肢各骨的位置、形态

3.上肢各骨骨性标志

布置作业


总结上肢骨的组成及数目、上肢各骨位置、骨性标志

边听边回答


8

作业和参考

文献推荐

作业:1.上肢骨的组成与数目。

2.完成上肢骨实验报告。


本课教学

内容总结

1.上肢骨的组成及数目

2.上肢各骨的位置、形态

3.上肢各骨骨性标志

课后小结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

班级



第   周


教学

仪器

与媒体


仪器:投影仪

媒体:投影胶片、上肢骨标本、挂图


人数



男:


5次课

女:


教材内容

第二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骨及骨连结

三、上肢骨及其连接(二)上肢骨连结

及其实验


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

1、  了解上肢骨连结

2、  掌握肩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3、  掌握肘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4、  掌握桡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重点

难点

重点:掌握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

难点: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方法

时间: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课堂教学常规:

课前复习:

引入教学内容:

一般介绍上肢骨的连结


1、肩关节

讲授:    

1)组成    

肱骨的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

2)结构特点:

头大窝小,关节囊薄弱松弛,有关节唇、韧带加强。

关节面形状:球窝关节

3)运动    

屈 、伸 :  

内收、外展:   

水平屈、水平伸 :

内旋、外旋   

环转

实验观察

肩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

2、肘关节  

讲授

1)组成:肱骨远侧端、桡骨、尺骨近侧端组成。

2)结构特点:

关节囊前后薄而松弛,两侧紧张。

有韧带加固。

3)运动形式  

屈、伸 :  

内旋、外旋 :

实验观察:

肘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


3、桡腕关节   

讲解

1)组成:近侧列舟、月、三角骨和桡骨的远侧端组成。   


2)结构特点

关节囊前后松弛,

前后左右均由韧带加强


形态特点:椭圆关节


3)运动   

屈、

伸:   

内收、外展  

环转   


实验观察:

桡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总结:

课后作业:见下




整体骨架标本


多媒体课件


















观察实验台肩关节的标本



多媒体课件






观察实验台肘关节的标本





多媒体课件





观察实验台桡腕关节的标本


提问:上肢骨的名称、位置



边指示图结构、标本边讲授





边演示边讲授











辅导





指示图结构、标本讲授






教师演示讲解



辅导


边指示图结构、标本边讲授

边演示边讲解


辅导


指示教学内容总结重难点


思考回答


边看边听边思考


边看边听边记忆







边看边听边记忆








仔细观察标本理解记忆




边看边听边理解记忆




认真听、理解



仔细观察标本理解记忆




边看边听边理解记忆


仔细观察标本理解记忆




边听边记

3

5







15














14





12






10




9








7







3

2

作业和参考

文献推荐

1、  讲述肩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2、  简述肩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3、  简述桡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4、  人卫版《系统解剖学》、

本课教学内容总结

本节课讲述了上肢骨的连结,要求重点掌握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课后小结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学

仪器

媒体

仪器:下肢骨标本

媒体:投影仪、电脑

实验指导书

人数


男:

6次课

女:

教材

内容

.下肢骨及其连接

(一)下肢骨及其实验

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

1.了解下肢骨的组成及数目

2.掌握下肢各骨的位置、形态

3.掌握下肢各骨骨性标志

重点

难点

重点:髋骨、股骨、胫骨和腓骨、距骨的骨性标志。

难点:髋骨、股骨、胫骨和腓骨、距骨的骨性标志。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1


教学常规:

复习:


强调关节的构造和运动形式

边回答问题边记忆

3

2

(一)下肢骨   分为:   

下肢带骨— 髋骨

自由上肢骨

股骨 、髌骨

胫骨、腓骨

足骨:跗骨、趾骨和趾骨  

多媒体课件、


骨标本

总的介绍下肢骨组成


1.边听边记忆

2.回答骨的名字并记牢

5


3






讲授

1.下肢带骨

1)髋骨:(图13

形状 :不规则骨

骨性标志  :

髋臼、闭孔、

髂骨:髂骨体、髂骨翼。

髂嵴、髂前上嵴、髂前下嵴、髂  髂后上嵴、髂后下嵴、弓状线、耳状面,髂粗隆。


坐骨:坐骨体、坐骨支。坐骨结节。


耻骨:耻骨体、耻骨支。耻骨结节、耻骨联合面

髌骨:前面、后面



实验观察:观察实验台上的肩胛骨的外形和骨性标志。





多媒体课件、

骨标本





骨标本多媒体课件、骨标本



髋骨

标本





结合标本讲解位置与形状、骨性标志






结合标本讲解位置与形状、骨性标志





要求学生观察记忆肩胛骨的骨性标本。





认真听并记忆。









认真听并记忆




持标本观察记忆重要骨性标志。






7














10


4




2自由下肢骨

1)大腿骨

讲授

股骨:

位置与形状 :位于大腿,长骨 ;

骨性标志 :近侧端 股骨头,股骨颈、大、小转子,转子间嵴、转子间线。

  臀肌粗隆、股骨粗线。

远侧端 内上髁、外上髁、关节面、外侧髁、髌面、内侧髁


实验观察:观察实验台上的肱骨的外形和骨性标志。

投影仪

多媒体课件、骨标本







股骨标本

结合标本讲解位置与形状、骨性标志









要求学生观察记忆肱骨的骨性标本。

认真听并记忆











持标本观察记忆重要骨性标志。

6











9

5


小腿骨

讲授

1)胫骨:

位置与形状 :小腿内侧长骨

骨性标志: 内侧髁、外侧髁、关节面、髁间隆起、腓关节面。胫骨粗隆。

内踝、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

2)腓骨

位置与形状 :小腿外侧 ;长骨

骨性标志 :腓骨头,腓骨头关节面、外踝、外踝关节面。


实验观察:观察实验台上的胫骨、腓骨形和骨性标志。

投影仪

多媒体课件、骨标本








腓骨胫骨标本

结合标本讲解位置与形状、骨性标志









要求学生观察记忆腓骨、胫骨的骨性标本。

认真听并记忆











持标本观察记忆重要骨性标志。

10











10

6

3.足部骨:(P5617 18

讲授:

跗骨:跟骨、距骨、舟骨、内、中、外楔骨、毂骨。

跖骨:12345(内—外)

趾骨:拇指两节其他指三节。


实验观察:观察实验台上的手骨的外形和骨性标志。

投影仪

多媒体课件、骨标本



足骨标本

结合标本讲解位置与形状、骨性标志





要求学生观察记忆足骨标本的位置、名称。

认真听并记忆







持标本观察记忆各足骨的位置名称。

5







5

8

小结

1.下肢骨的组成及数目

2.下肢各骨的位置、形态

3.下肢各骨骨性标志

布置作业


总结下肢骨的组成及数目、下肢各骨位置、骨性标志

边听边回答


8

作业和参考

文献推荐

作业:1.下肢骨的组成与数目。

2.完成下肢骨实验报告。


本课教学

内容总结

1.下肢骨的组成及数目

2.下肢各骨的位置、形态

3.下肢各骨骨性标志

课后小结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

班级



第   周


教学仪器

与媒体


仪器:投影仪

媒体:投影胶片、下肢骨标本、挂图


人数



男:


7次课

女:


教材内容

第二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骨及骨连结

四、下肢骨及其连接

(一)   下肢骨连结

及其实验

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

5、  了解下肢骨连结

6、  掌握髋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7、  掌握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8、  掌握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重点

难点

重点:掌握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

难点: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方法

时间: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1

2






3

















4






5












5



6










8



9

10


课堂教学常规:

课前复习:

引入教学内容:

一般介绍下肢骨的连结

(二)   下肢骨连结

1、髋关节  

讲授

1

1)组成 :股骨头和髋臼。

2)结构特点:   

 A.髋臼周缘有髋臼唇加固

 B.关节囊坚韧,后下壁较薄弱

有髂骨韧带、耻骨韧带、坐骨韧带、股骨头韧带加强。

 C.关节头三分之二纳于关节窝内。球窝关节


3)运动     

屈、伸 :

水平屈伸:


内收、外展:   

内旋、外旋:  

环转   

实验观察

观察髋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


2、膝关节   

讲授

1)组成:股骨远侧端、胫骨近侧端、髌骨组成。(2

2)       结构特点:   

A.关节囊广阔松弛,各部厚薄不一

B.关节囊内的辅助结构较多:

  a、半月板

内侧“C”形,外侧“O”

b、韧带:前方有髌韧带、外侧有腓侧副韧带、内侧有胫侧副韧带;关节面之间有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  


C、滑膜皱襞 :

D、滑膜囊:

3)运动   


屈、

伸 :

回旋、

外旋:

实验观察

观察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


3、  踝关节  

讲授:

1)组成   

2)结构特点   

关节囊前后松弛两侧由副韧带加强,内踝韧带强,外踝韧带弱;关节头距骨滑车前宽后窄。         


3)运动   

伸(背屈)、屈(跖屈)   

内翻、外翻  

实验观察:

观察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总结:

课后作业:见下






整体骨架标本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观察实验台髋关节的标本



多媒体课件







观察实验台膝关节的标本





多媒体课件






观察实验台踝关节的标本



提问:下肢骨的名称、位置


讲授法边指示边讲解边启发



讲授法边指示图结构、标本边讲授







启发学生思考






辅导







讲授法




边演示边归纳讲解




辅导




讲授法

边指示图结构、标本边讲授


辅导






指示教学内容总结重难点


个人回答与集体思考结合


边看边听边思考




边看边听边记忆









边分析边演示






仔细观察标本理解记忆




边思考边听边理解记忆
















仔细观察标本理解记忆






边看边听边理解记忆



边听边记

3

5







9



















10







16












14






10



6



3


2

作业和参考

文献推荐

1、  述髋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2、简述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3、简述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人卫版《人体解剖学》

本课教内容总结

本节课讲述了上肢骨的连结,要求重点掌握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课后小结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学仪器  与

媒体


仪器:投影仪

媒体:电脑 躯干骨标本、挂图

人数


第 8 次课


教材

内容


.躯干骨及其连接


(一)躯干骨

教学任务与

教学目标


了解躯干骨的组成及数目

掌握躯干各骨的位置、形态

掌握躯干主要骨的骨性标志


重点

难点


重点: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及与骨性标志。

难点:各部椎骨的特征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二.

三.

教学常规

课前复习(骨的组成)

教学内容

(一)   躯干骨

包括:

椎骨(26块):  --形成脊柱

胸骨(1块)  肋骨(24块)

--与胸骨、胸椎围成胸廓

1.椎骨vertbra

幼年椎骨共33个, 根据所在部位分

  1)共同特征(P7957

一体:★椎体前面,园柱状;

一弓:椎弓

一孔: ★椎孔 →形成椎管

七突起: ★棘突(后面),

     横突、 上、下关节突

2)各部椎骨特征  

颈椎: (图5859

椎体较小,横突上有孔,棘突末端分叉;

1颈椎: 寰椎环状,  无椎体和棘突,

有上、下关节面。

2颈椎:枢椎axis, 椎体小,上有齿突

(与寰椎构成关节)

7颈椎:隆椎 棘突特长,低头屈颈可摸及。

胸椎:

 椎体呈心形,

椎体外侧及横突上有关节面(与肋骨相连)     棘突长,斜向后下, 叠瓦状  





全身骨挂图



躯干骨标本




多媒体电脑


















启发 

讲授

演示




结合标本讲解位置与形状、骨性标志




讲解中引导学生看插图,

实物标本

重要骨性标志






听讲


参看书中插图,

持标本把重要骨性标志在课本中标出


在自已身体上触摸


5

5


10





15








15



















腰椎

椎体肥厚、椎孔大

棘突呈板状, 直向后方.

骶骨

骶骨岬、裂孔、骶角、骶前、后孔、耳状关节面

尾骨

 三角形 退化。

2.胸骨(P 8364

位置与形状:

 扁骨, 位于胸前中部;

骨性标志:

 胸骨柄  胸骨体 ★胸骨角    剑突

3.肋骨(P8363

24,骨性标志:

前端--较宽,与肋软骨相连;

--上缘钝,下缘薄,内有肋沟

后端--肋头   肋颈  肋结节等。




教学内容总结


布置作业




挂图


图片


胸骨、肋骨标本



多媒体电脑










启发 

讲授

演示

类比


结合标本讲解位置与形状、骨性标志


讲解中引导学生看插图,

实物标本

重要骨性标志




听讲


参看书中插图,

持标本把重要骨性标志在课本中标出


在自已身体上触摸













10



10







5


5

作业

参考

文献

推荐


作业:1.试述躯干 骨组成  

2.完成实验报告。  


参考文献:

人体解剖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  

本课

教学

内容

总结


掌握躯干骨的组成及数目

掌握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 




课后

小结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学仪器  与

媒体


仪器:投影仪

媒体:电脑 躯干骨标本、挂图

人数


第 9次课


教材

内容


.

(二)躯干骨的连接

教学任务与

教学目标


掌握椎体的连接

掌握脊柱的组成、结构特点与运动。

了解腰骶连结和骶尾连结、寰枕和寰枢关节


重点

难点


重点:掌握椎体的连接及脊柱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

难点:椎间盘的结构。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二.

三.

教学常规

课前复习(下肢骨的组成及重要的骨性标志)

教学内容

(二)躯干骨的连接(P 83

1、椎骨间的连接

各椎骨间由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相连。

1)  椎体间的连接:

借椎间盘、前后纵韧带相连(图65

椎间盘:共23个;(P8567

结构有:纤维软骨环:髓核:

特点:像一个弹性垫,坚实而富有弹性。

功能:承受重力,支持重量等。

运动幅度的大小与椎间盘的厚度有关。

前纵韧带:紧贴在椎体和椎间盘前面的韧带,人体最长的韧带;

其作用防止脊柱过度后伸。

后纵韧带:紧贴在椎体和椎间盘后面的韧带,构成椎管前壁;

其作用防止脊柱过度前屈。(P8466 67

2)     椎弓间的连结:黄韧带--由弹性纤维组成,充填  

防脊柱过度侧屈。(图68

3)突起间的连结:(图65

2.腰骶连结和骶尾连结

3、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  (P8769 70

寰枕关节:组成:寰椎的上关节面,枕骨髁。

运动:头颈屈伸和侧屈。

寰枢关节:组成:寰椎的下及枢椎的上关节面等。

运动:头部回旋。

特点:机能上均为联动关节。     







椎骨标本


脊柱标本



椎骨连接挂图


椎间盘挂图


多媒体电脑




多媒体电脑


提问




结合标本讲解






启发式讲解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类比




提问




回答问题




听讲 

观看椎间盘的位置


体会椎间盘的结构


联想其功能




听讲

观看标本

理解前后纵韧带的结构特征


联系体育实践思考



个别回答

5

5


30



















10






























4.脊柱的整体观

1)组成:24块椎骨,1块骶骨,

1块尾骨以及椎间盘,韧带关节等。

2)形态及结构特征:(P8871 72

脊柱全长:成年男性--70cm,女性--65cm

中央有椎管,容纳脊髓;

两侧有23个椎间孔,脊神经通过

前面观:椎体逐渐增大,骶骨以下渐小;

侧面观:有四个生理弯曲。(图73

有:颈弯:向前,婴儿3-4M抬头时出现

胸弯--向后,先天具有;

腰弯--向前,9-10个月站立、行走时出现;

骶弯--向后,先天具有。

生理意义:有助于维持身体平衡;

增加脊柱的弹性,缓冲震动;

增大胸廓、盆腔的矢状轴,有利于脏器发育。


3)脊柱的运动

屈伸;侧屈;回旋。

运动特点:

屈伸:腰段最大,依次是腰--胸;

侧屈、回旋:颈段最大,依次颈--腰。

4)脊柱的功能

支持体重;保护脑和脊髓;

构成胸腹盆腔的后壁;

生理弯曲的意义。

胸廓的组成(自学)


教学内容总结


布置作业



脊柱挂图



脊柱标本


多媒体电脑









讲授


引导学生观看标本


自己思考


类比








集体提问












听讲


持脊柱标本观看


参看书中插图,


进行比较




回答
















20


























5


5

作业

参考

文献

推荐


作业:   试述椎体的连接。

完成躯干骨连接的实验报告

参考文献:

人体解剖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  本校教材

教学

内容

总结


重点掌握椎体的连接及脊柱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课后

小结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学仪器  与

媒体


仪器:投影仪

媒体:电脑 全身骨架、全身肌肉挂图

人数


第 10 次课


教材

内容


肌肉

一、肌肉总论

教学任务与

教学目标


掌握影响肌肉力量发挥的解剖学因素;

研究肌肉功能的方法

了解体育运动对肌肉形态结构的影响


重点

难点


重点:掌握肌肉的大体结构;肌肉的物理特性

难点:肌肉的大体结构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二.

三.

教学常规

课前复习(骨与关节)

教学内容:

一、肌肉总论

(一)肌肉的构造

★1、肌肉的大体构造

肌腹、肌腱、神经、血管和淋巴管

1)肌腹:肌纤维、大、小肌束、

2)肌腱:胶原纤维

3)血管和神经

2、肌肉的微细结构

肌纤维、肌原纤维、肌节

3、肌肉的辅助结构

1)筋膜:浅筋膜、深筋膜

2)腱鞘:脏层、壁层

3)滑膜囊、籽骨、滑车

(二)肌肉的分类:

按肌肉外形分:

长肌:分布于四肢,

短肌:  躯干深部,能持久收缩。

扁肌:胸、腹腔壁,保护内脏。    

轮匝肌:分布于孔裂周围…

按肌头数分可分为:

二头肌、三头肌、四头肌;

据肌纤维排列方向分  

为梭形肌、羽状肌、








全身骨架全身肌肉挂图


肌肉结构挂图


多媒体电脑





提问




结合挂图讲解



启发式讲解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类比




提问




回答问题




听讲 

体会肌肉的结构联想其功能




听讲

看图理解与记忆





个别回答

5

5


35













10














































(四)肌肉的物理特性

1.伸展性


肌肉在外力的作用下,能可被拉长

的特性叫伸展性。

2.弹性

当外力解除后,被拉长的肌肉又可恢复原状的特性。

意义:

3.粘滞性

肌肉收缩或被拉长时,肌纤维之间、肌肉之间或肌群之间发生摩擦的外在表现。

肌肉粘滞性大小与温度高低成反比。

特点:与温度有关。

意义:准备活动。


(五)肌肉配布规律

1、按关节运动轴对应分布,一般是以相互对抗的形式分布于关节运动轴两侧。

2、人体直立和劳动的结果,使上肢屈肌较伸肌发达有力;而躯干和下肢的伸肌则强于屈肌。





教学内容总结


布置作业


多媒体电脑
















讲授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类比




集体提问







自学









听讲

联系体育实践思考






回答


















15
























5


5

作业

参考

文献

推荐


作业:   1、简述骨骼肌的大体结构。

         2、简述肌肉的物理特性及意义

参考文献:

人体解剖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学

内容

总结


重点掌握掌握肌肉的大体结构;肌肉的物理特性;了解肌肉的微细结构;


课后

小结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学仪器  与

媒体


仪器:投影仪

媒体:多媒体、肌模型、全身肌肉挂图

人数


第 11 次课


教材

内容


第二章  

第一节   肌肉

一、肌肉总论(二)

教学任务与

教学目标


掌握肌肉工作的协作关系

影响肌肉力量大小的解剖学因素;

研究肌肉功能的方法

了解体育运动对肌肉形态结构的影响


重点

难点


重点:肌肉工作的协作关系、影响肌肉力量大小的解剖学因素;研究肌肉功能的方法

难点:研究肌肉功能的方法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二.

三.

教学常规

课前复习(肌肉的结构、物理特性等)

教学内容

()肌肉工作的协作关系

1.原动肌

2.对抗肌

3.固定肌

(六)影响肌肉力量发挥的解剖学因素:

1、肌肉生理横断面:

横切一块肌肉所有肌纤维的断面总和,


生理横断面面积=横切所有肌纤维线段的总和 X肌肉平均厚度


与肌肉的绝对力量成正比。



2、肌肉的初长度:

肌肉在收缩之前的长度,称为肌肉的初长度。


(七)研究肌肉功能的方法:

1、根据肌肉的固定情况进行分析:

1)起点 、止点:肌肉一般以两端固定于相应的骨上,其靠近身体正中面或颅侧的一端为起点,另一端为止点。

2)定点、动点:肌肉工作时,在活动骨

附着点为动点,在相对固定骨的附着点为定点。


3)近固定、远固定 :肌肉收缩时,定点在近侧端-近固定;定点在远侧端-远固定;

4)上固定、下固定:肌肉收缩时,定点在上-上固定;定点在下-下固定;


5)无固定:肌肉收缩时两端都不固定。





全身肌肉挂图


肌模型


多媒体电脑





提问


讲授


结合动作实例讲解


引导学生思考




类比




个别提问


回答问题


听讲 


举例理解








比较


思考


个别回答

5

5


15




15








30



















































2、根据肌肉拉力线跨过关节运动轴的情况进行分析

1)肌肉拉力线:

从额状轴前方跨过,肌肉收缩可使关节屈;反之则伸。(膝关节以下相反)。

2)肌肉拉力线从矢状轴上方或上外侧跨过,肌肉收缩可使关节外展;反之则内收。

3)肌肉拉力线由前向外跨过垂直轴,肌肉收缩时可使关节内旋;由后向外跨过可使关节外旋。

4)当肌肉拉力线与环节纵轴线平行,肌肉收缩时不能使环节回旋;若要使环节回旋,则肌肉拉力线必须与环节纵轴线成角度,这个角度必须大于0度,小于180度,而90度为最佳角度。


(八)体育运动对肌肉形态结构的影响

1、肌肉体积增大

2、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

3、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增多

4、肌肉内化学成分变化





教学内容总结


布置作业


全身肌肉挂图


多媒体电脑









讲授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类比
















听讲


提出问题


回答







自学

























5


5

作业

参考

文献

推荐

作业:

1、名词解释:肌肉生理横断面、初长度;定点、动点;近固定、远固定。

      2、课后查阅体育运动对骨骼肌形态结构的影响的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人体解剖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课

教学

内容

总结

要求掌握影响肌肉力量发挥的解剖学因素;研究肌肉功能的方法

了解体育运动对肌肉形态结构的影响。


课后

小结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学仪器  与

媒体


全身肌肉挂图、模型、标本 图片

多媒体电脑 CD

人数


12 次课

教材

内容

 二.上肢肌

肩带肌

上臂肌

前臂肌

手肌

教学任务与

教学目标


掌握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肱三头肌、前臂屈、伸肌群的位置、功能与练习方法。

了解手部肌肉的名称与作用。


重点

难点


重点:肩带及肘、腕关节运动的主要肌肉的位置、作用与练习方法。

难点:近、远固定下肌肉的功能。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二.

三.

教学常规

课前复习(肌肉的结构)


本课时教学内容与目标

二、上肢肌(P128

(一)肩带肌

★1.三角肌(P 138

位置:肩部皮下,三角形。

起点:锁骨外侧半;肩峰;肩胛冈。

止点:肱骨三角肌粗隆。

功能:

近固定:上臂屈、伸、外展、回旋。

辅助练习:负重直臂侧举。


(二)上臂肌(P140

★1.肱二头肌(图 140

位置:上臂前面浅层;

起点:肩胛骨盂上结节、喙突。

止点: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功能:近固定--上臂屈;前臂屈和旋外。

远固定--上臂向前臂靠拢。

辅助练习:前臂弯举等。








全身肌肉挂图、

模型


三角肌挂图

模型、标本图片

多媒体电脑



上臂肌挂图

模型、标本图片

多媒体电脑












启发 


讲授


演示


直观


提问与思考


集体提问


个别提问







听讲 观察








听讲 观察

思考 联想 




5

5




20









25





















★3.肱肌 (图 95

位置:肱骨下半部前面;

起点:肱骨前面下半部。

止点:尺骨粗隆、尺骨冠突。

功能:近固定--前臂屈

远固定--上臂向前臂靠拢。

辅助练习:前臂弯举等。

★3.肱三头肌(P11296

位置:上臂后面,

起点:盂下结节、肱骨体后面

止点:尺骨鹰嘴。

功能:近固定:上臂伸、前臂伸;

远固定:保持肘关节伸直

辅助练习:卧推、俯卧撑等

(三)前臂肌

1.前群肌:(P11497 98

位置:前臂的前面

功能:屈腕、屈指及前臂旋内。

辅助练习:反緾重锤

2.后群肌

位置:前臂的后面

功能:近固定:伸腕、伸指。

辅助练习:正緾重锤

(四)手肌


教学内容总结


布置作业















前臂肌肉挂图


模型、标本图片


多媒体电脑



















比较与启发


演示与讲授相结合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自学
















听讲 观察

思考 比较

提问











15








5


5

作业

参考

文献

推荐

1.      试述三角肌的位置功能与辅助练习方法。

2.      试述肱二头肌、肱肌的位置与功能、与练习方法肌的位置功能与辅助练习方法。


参考文献:

 人体解剖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课

教学

内容

总结


掌握三角肌及肘、腕关节运动的主要肌肉的位置、作用与练习方法。


课后

小结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学仪器  与

媒体


全身肌肉挂图、上肢各关节的肌肉挂图、模型、标本 图片

多媒体电脑 CD

人数


第 13次课

教材

内容

 三.下肢肌

盆带肌 大腿肌 小腿肌 足肌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掌握髂腰肌、臀大肌、股后肌群肱股前群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功能与练习方法。

了解足部肌肉的作用。


重点

难点


重点:盆带及髖、膝、踝关节运动的主要肌肉的位置、作用与练习方法。

难点:近、远固定下各主要肌肉的功能。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二.

三.

教学常规

课前复习(肌肉的结构)

本课时教学内容与目标

.下肢肌(P117105-108

(一)盆带肌

★1.髂腰肌(图109

位置:髂窝及腰椎两侧,

由髂肌和腰大肌组成;

起点:腰大肌:第12T、第1-5L椎体

骼肌:髂窝。

止点:股骨小转子。

功能:近固定:大腿屈,旋外;

远固定:单侧:同侧躯干侧屈

双侧:躯干屈,骨盆前倾;

辅助练习:负重高抬腿跑等

★1.臀大肌(P122111

位置:臀部皮下,

起点:髂骨翼外面;骶、尾骨背面。

止点:臀肌粗隆;髂胫束:

功能:近固定:大腿伸,旋外收展

远固定:骨盆后倾。

辅助练习:后踢腿,后蹬跑,等。

(二)大腿肌

★1.股四头肌(P123113 114

位置:大腿前面,

起点:股骨粗线内侧唇等








全身肌肉挂图、

模型

髂腰肌挂图

模型、标本图片

多媒体电脑



臀大肌挂图

模型、标本图片

多媒体电脑














启发 


讲授


演示


直观


提问与思考


集体提问


个别提问







听讲 观察








听讲 观察

思考 联想 




5

5




15









10























止点:胫骨粗隆。

功能:近固定:屈大腿,伸小腿;

远固定:伸股骨,维持人体直立。

辅助练习:负重深蹲,跪撑后倒。

★2.股二头肌(P125115

位置:大腿后外侧浅层;

起点:坐骨结节,股骨粗线外侧唇

止点:腓骨头;

功能:近固定:伸大腿,屈小腿等

远固定:骨盆后倾。

★3.半腱肌、半膜肌(图115

位置:大腿后内侧,

起点:坐骨结节;

止点:胫骨粗隆内侧面;

功能:近固定:伸大腿,屈小腿等

远固定:骨盆后倾。

辅助练习:蛙跳,纵跳摸高

(三)小腿肌

★1.小腿三头肌(P129118

位置:小腿后面浅层;

起点:腓肠肌:股骨内外上髁,

比目鱼肌:胫、腓骨后上;

止点:跟结节;

功能:近固定:足跖屈,屈小腿,

远固定:维持人体直立等

辅助练习:后蹬跑;勾足尖前压腿,

常见运动损伤:跟腱拉伤或断裂。

2.胫骨前肌

(四)足肌


大腿前群前

大腿后群肌

挂图


模型、标本图片


多媒体电脑








小腿后群肌

挂图

模型、标本图片



比较与启发


演示与讲授相结合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演示与讲授相结合 











自学



听讲 观察

思考 比较

提问













听讲 观察

思考 比较



10




10





15









5


5

作业

参考

文献

3.      试述三角肌的位置功能与辅助练习方法。

4.      试述肱二头肌、肱肌的位置与功能、与练习方法肌的位置功能与辅助练习方法。

参考文献:人体解剖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课教学内容

总结


掌握髂腰肌、臀大肌、股后肌群肱股前群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功能与练习方法。


课后

小结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学仪器  与

媒体


全身肌肉挂图、上肢各关节的肌肉挂图、模型、标本 图片

多媒体电脑 CD

人数


14 次课

教材

内容

 四.躯干肌

背肌

胸肌

膈肌

腹肌

教学任务与

教学目标


掌握斜方肌、竖脊肌、背阔肌、胸大肌、前锯肌、膈及腹直肌的位置、功能与练习方法。

了解头颈部肌肉的作用。


重点

难点


重点:斜方肌、竖脊肌、背阔肌、胸大肌、前锯肌、膈及腹直肌位置、作用与练习方法。

难点:近、远固定下各主要肌肉的功能。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二.

三.

教学常规

课前复习(肌肉的结构)

本课时教学内容与目标

四、躯干肌

(一)背肌

★1.斜方肌(P135124

位置:项部及背上部皮下,;

起点:枕外隆凸,项韧带,胸椎棘突;

止点:锁骨外1/3,肩峰,肩胛冈;

功能:近固定:肩胛骨上提、后缩…

远固定:头伸,脊柱伸等

辅助练习:提杠钤耸肩,负重扩胸等。

★2.背阔肌(P133124

位置:腰背部皮下,

起点:第6胸椎至全部腰椎棘突…..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上臂伸,内收,旋内;

远固定:拉躯干向上臂靠拢…

辅助练习:引体向上、扶墙压肩。

★3.竖脊肌(P135125

位置:脊柱两侧…;

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

止点:颈、胸椎棘突、横突…

功能:下固定:脊柱侧屈;脊柱伸..

无固定:俯卧位“两头翘”。

辅助练习:负重体屈伸,纵跳摸高等。

(二)胸肌(P137127

.★胸大肌(P138128

位置:胸前皮下,为多羽肌;








全身肌肉挂图、

斜方肌肌挂图模型、图片

多媒体电脑



背阔肌挂图

模型、图片

多媒体电脑




竖脊肌模型、图片

多媒体电脑










启发 


讲授


演示


直观


提问与思考


集体提问


个别提问







听讲 观察








听讲 观察

思考 联想 




5

5




25













15























起点:锁骨内侧半…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上臂屈、收、旋内;

远固定:拉引躯干向上臂靠拢;

练习:引体向上,十字支撑。

★2.前锯肌(图 129

位置:胸廓侧面浅层,

起点:第1-8肋骨外侧面,呈肌齿状;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及下角;

功能:近固定:肩胛骨前伸、下降..

远固定:提肋助吸气;

练习:实力推,卧推举,俯卧撑。

(三)★膈肌  (P139131

位置:胸腹腔之间,

起点:剑突后面…

止点:中心腱;

功能:吸气,呼气。

练习:深呼吸,气功等。

(四)腹肌

★1.腹直肌(P146132

位置:腹前壁正中线两侧,

起点:第57肋软骨前面及剑突;

止点:耻骨上缘;

功能:上固定:骨盆后倾;

下固定:脊柱屈…助呼气;

练习:仰卧起坐、体操桥。

2.腹内、外斜肌(P143133

功能:躯干回旋...

练习:负重转体

(五)头颈肌


胸大肌、前锯肌

挂图、模型图片


多媒体电脑








膈肌挂图

模型、图片

多媒体电脑



腹肌挂图

模型、图片

多媒体电脑





比较与启发


演示与讲授相结合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演示与讲授相结合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自学





听讲 观察

思考 比较

提问











听讲 观察

思考 比较









10



10











5

5

作业与

参考

文献

5.   试述三角肌的位置功能与辅助练习方法。

6.   试述肱二头肌、肱肌的位置与功能、与练习方法肌的位置功能与辅助练习方法。

参考文献:  人体解剖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课教学内容

总结

掌握斜方肌、竖脊肌、背阔肌、胸大肌、前锯肌、膈及腹直肌位置、作用与练习方法。

课后

小结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学仪器

与媒体

仪器:人体全身肌肉标本、骨标本

媒体:

人数


男:

15次课

女:

教材内容

实验:肌肉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了解上肢肌肉的区分;掌握上肢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起止点和功能。并联系人类劳动等因素来理解上肢肌肉的特点。

2.了解上肢肌肉的区分;掌握髂腰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腘绳肌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起止点和功能。并联系人类直立行走等因素来理解下肢肌肉的特点。

3.了解躯干肌肉的区分;掌握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膈、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的位置、起止点和功能。

重点

难点

重点:全身主要肌肉的功能

难点:全身主要肌肉的位置与起止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方法

时间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1

2


















































3


教学常规:

教学内容:

观察

一、上肢肌

上肢肌分为上肢带肌、上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1.三角肌

位置、起点、止点、功能

2.肱二头肌

位置、起点、止点、功能

3.肱肌

位置、起点、止点、功能

4.肱三头肌

位置、起点、止点、功能

综合分析:上肢的骨、关节、肌肉在上肢体育技术动作(自己举一例分析)中是如何协作完成体育技术动作的。

二、下肢肌

下肢肌包括下肢带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1.  骼腰肌

位置、起点、止点、功能

2.臀大肌

位置、起点、止点、功能

3.股四头肌

位置、起点、止点、功能

4.股后肌群

位置、起点、止点、功能

5.小腿三头肌

位置、起点、止点、功能

综合分析:下肢的骨、关节、肌肉在上肢体育技术动作(自己举一例分析)中是如何协作完成体育技术动作的。

三、躯干肌

包括背肌、胸肌、膈和腹肌。

1.斜方肌

位置、起点、止点、功能

2.背阔肌

位置、起点、止点、功能

3.竖脊肌

位置、起点、止点、功能

4.胸大肌

位置、起点、止点、功能

5.膈肌

位置、起点、止点、功能

6.腹肌

位置、起点、止点、功能

实验报告:








肌肉模型














肌肉模型











肌肉模型







肌肉模型









指导观察法





指导观察法











指导观察法









指导观察法





指导观察法








指导观察法








观察法





观察法











观察法









观察法





观察法








观察法

3



15
















20


















30














12

作业和参考

文献推荐

作业:1.上肢的骨、关节、肌肉在上肢体育技术动作(自己举一例分析)中是如何协作完成体育技术动作的。

2.下肢的骨、关节、肌肉在上肢体育技术动作(自己举一例分析)中是如何协作完成体育技术动作的。

躯干的骨、关节、肌肉在上肢体育技术动作(自己举一例分析)中是如何协作完成体育技术动作的。

文献推荐:全国体育学院统编教材《运动解剖学》、人民出版社医学院校统编本科教材《人体解剖学》

本课教学内容总结

观察人体解剖肌肉标本,掌握全身十八块重要肌肉的位置、起止点,理解其功能

课后小结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学仪器

与媒体

仪器:投影仪

媒体:多媒体、肌肉模型

人数


男:

16次课

女:

教材内容

第二章   运动系统

肌肉工作分析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掌握肌肉工作的协作关系

2.掌握肌肉工作性质的分类

3.掌握影响肌力发挥的解剖学因素

4.掌握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

重点

难点

重点:肌肉的协作关系、工作性质、肌力影响因素、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

难点:肌肉的工作性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方法

时间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1

2

3






























































4

5

6

教学常规:

复习

教学内容:

一、肌肉的协作关系

根据肌肉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原动肌(主动肌与次动肌)、对抗肌、固定肌等。

1.原动肌:直接完成某动作的肌肉叫原动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叫主动肌,起次要作用的叫次动肌。

2.对抗肌:与原动肌功能相反的肌肉叫对抗肌。

3.固定肌:将原动肌定点所附着的骨固定起来的肌肉叫固定肌   

二、肌肉的工作性质

(一)动力性工作:肌肉工作时,肌肉的长度发生变化(缩短或被拉长),运动环节发生位置的移动,这种工作叫动力性工作。可分为向心工作和离心工作两种。

1.向心工作:肌肉在工作时,长度缩短,动点靠近定点,肌力大于阻力,使运动环节朝着肌肉拉力相同方向运动的工作。

2.离心工作:肌肉工作时,在阻力作用下逐渐被拉长,动点远离定点,阻力大于肌力,使运动环节朝着肌肉拉力相反方向运动的工作。

(二)静力性工作:肌肉工作时,肌肉长度不变,运动环节不发生位置的移动,维持一定身体姿势,称为静力性工作。可分为支持工作、固定工作、加固工作。

三、影响肌肉力量发挥的解剖学因素

1.肌肉生理横断面

横切一块肌肉的断面叫肌肉解剖横断面。

横切一块肌肉所有肌纤维的断面总和,称为肌肉生理横断面。


生理横断面面积=横切所有肌纤维线段的总和 X肌肉平均厚度


肌肉生理横断面与肌肉的绝对力量成正比。肌肉生理横断面愈大,肌肉的绝对力量就愈大。

2.肌肉初长度:肌肉在收缩之前的长度叫肌肉的初长度。

四、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

单关节肌:跨过一个关节的肌肉叫单关节肌,如肱肌。

多关节肌:跨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节的肌肉叫多关节肌,如股直肌等。

1.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多关节肌作为原动肌工作时,其肌力充分作用于一个关节后,就不能再充分作用于其他关节,这种现象叫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其实质是肌力不足)。

2.多关节肌“被动不足”:多关节肌作为对抗肌工作时,它已在一个关节处被拉长后,在其他的关节处再不能被拉长的现象,叫多关节肌“被动不足”(其实质是伸展性不足)。

教学内容总结

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





多媒体课件、肌肉模型






多媒体课件、肌肉模型







多媒体课件、肌肉模型







多媒体课件、肌肉模型







多媒体课件、肌肉模型







多媒体课件、肌肉模型





多媒体课件、肌肉模型





讲授法

举例法











讲授法演示法


举例法












读书指导法










演示法










读书指导法





举例法





读书指导法





边听边思考










边看边思考边回答问题









边看边思考边回答问题







边看边思考边回答问题






边看边思考边回答问题


















边听边思考边回答问题


5

5


15











25



















10














10

















3

5

2

作业和参考

文献推荐

名词:原动肌、主动肌、对抗肌、固定肌、向心工作、离心工作、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肌肉的初长度、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多关节肌被动不足

本课教学内容总结

肌肉的协作关系、工作性质、影响肌肉力量发挥的解剖部因素、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

课后小结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学

仪器

媒体

仪器:消化系统、胃、肝、胰

肠模型

媒体:投影仪、电脑

人数


男:

17次课

女:

教材

内容

第三章 内脏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消化系统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了解内脏的定义、组成与功能

2.了解腹部的分区

3.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4.了解口腔、咽、食管的位置形态功能

5.掌握胃的位置、形态与功能

6.掌握小肠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7.掌握肝脏的位置、形态、功能

8.掌握胰脏的形态、分部和功能

重点

难点

重点:小肠、肝脏、胰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难点:肝脏的形态、功能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

使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1

2

3






























































教学常规

教学内容

第三章 内脏

第一节    总论  

.内脏的定义:

特点:

.内脏的功能:

.内脏的一般结构:

根据其基本结构分为: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

.腹部分区和主要脏器体表投影(P177图2)

消化系统

一.消化管

(一)口腔及其口腔内器官

1.口腔的范围

2.

3.舌(P1823-9 3-10)(自学)

4.唾液腺(P 1833-11



(二)咽(P1833-12

1.位置:

★2.功能:是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

★3.分段  (三段)

 4.结构

(三)食管(P1843-13

(四)胃(P1853-14 3-15

★1.位置

在食管与小肠之间。位于左上腹区、 左季肋区和腹上区。

2.形态

3.功能:

4.结构(自学)


(五)小肠(P186

 消化管中最长,全长5--7米。

1.位置

2.功能

3.分段:12指肠、空肠(2/5)、回肠(3/5

★4.结构:四层结构

(六)大肠(P188

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和乙状结)、直肠和肛管。

.消化腺

包括:唾液腺、肝、胰、

消化管壁上小消化腺

(一)肝

肝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1.位置:右季肋区和腹上区(紧贴膈肌下);

2.形态:红褐色,楔形,重约1500克;质脆而软;分上面、下面、肝门、四叶

3.结构(自学)

4.肝的血液循环

包括:

A:营养血管(25~30%

V:机能血管

5.肝外胆道系统(P1913-24

6.肝的功能:

(二)胰

1.位置:

2.形态shape

★3.结构与功能:胰为实质性器官,外面被结缔组织包绕。

分:外分泌部:分泌胰液

内分泌部:分泌胰岛素等。





多媒体

课件、

标本与模型









多媒体

课件、

标本与模型














多媒体

课件、

标本与模型













多媒体

课件、

标本与模型
















1.介绍内脏定义

2.注意其特点,可让学生思考心脏和胃、肺是否同属内脏






简介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介绍胃的位置与形态和功能








1.介绍小肠的位置和功能。特别强调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2.模型结合图片讲解十二指肠大乳头是两个导管的开口。



1.简介消化腺的组成

2.结合图片和模型讲解肝的形态,重点讲解肝门处的结构.肝的血液循环与肝的功能有密切联系,从营养物质的吸收入血然后汇入门静脉进

入肝脏讲清门静脉是机能性血管。

1.结合模型和图片讲解胰脏的位置,胰管于十二指肠的开口

2.强调胰脏不仅具有外分泌部,同时有内分泌部分泌激素,直接进入血液运输





1.边听边记忆内脏的位置与分类

2.理解为什么同样区域的器官有的属于内脏有的则不属于内脏









边听边记忆










理解十二指肠和肝、胰的关系






1.听课并记忆

2.理解肝的两条血管功能上的区别







结合图片理解肝外胆道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理解肝的功能





边听边记忆胰的位置和形态

,理解并记忆胰的分部和功能



10


5









35




























20


















3

5

2

作业和参考

文献推荐

作业:1.简述十二指肠与肝、胰的关系

 2.简述肝的功能  3.简述胰的位置与分部

文献推荐:全国体育学院统编教材《运动解剖学》、人民出版社医学院校统编本科教材《人体解剖学》

本课教学

内容总结

本节简介内脏的定义与组成及腹部的分区,简介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有重点的介绍胃、小肠、肝和胰的位置、组成、功能

课后小结


上课日期:2005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学

仪器

媒体

仪器:投影仪

媒体:投影胶片、挂图、鼻的矢状切面模型、喉、肺的模型

人数


男:

18次课

女:

教材内容

第三章  内脏

第三节 呼吸系统


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

1.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了解鼻、喉、气管支气管的位置、形态、功能

3.掌握喉的形态结构、肺的位置形态与结构功能

重点

难点

重点:喉的内部形态结构、气血屏障、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难点: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

使用

教学组织方法

时间分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1

2

3


































































4

5

6

课堂教学常规:

课前复习:

引入教学内容                     

第 三 节  呼吸系统

组成:呼吸道、肺;

鼻,咽,喉,     气管和支气管

上呼吸道           下呼吸道            

功能:  呼吸、嗅觉、发音、内分泌。 .

(一)鼻   呼吸道的起始部,

包括外鼻、鼻腔和鼻旁窦。

1外鼻:鼻尖、鼻背、鼻根、鼻翼

2.鼻腔:

3、鼻旁窦

共四对:额窦;

上颌窦;筛窦; 蝶窦

(二)咽

是消化和呼吸系统的共同通路。.

(三)喉

1.位置: 颈前部正中,食管前面,

    上→咽,下→气管

2.功能:气体的通道、发音;

3.构成:

喉软骨:甲状软骨、会厌软骨、环状软骨。

 肌肉 喉腔:上部:喉口中部:侧壁有二对刍襞:室襞:上,假声带;

 ★声襞:下,真声带; 声带:弹力纤维→气流→振动发音;

声门裂:两声带之间的裂隙;下部:声门下腔


(四)气管和支气管(P 1963-31

1.气管1)位置:

食管前方,上→环状软骨,下→胸腔,于胸骨角处分为左、右主支气管;

2)形态和结构:

园筒形的软骨和膜性管道:1315个软骨;    

2.支气管

左主支气管 --长、细、斜;

右主支气管 --短、粗、直;

.肺(P1973-32

是呼吸系统中的最重要的器官,是气体交换的部位。()位置、外形与分叶

1.位置: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

2.外形:

肺呈园锥形.:肺尖; 肺底;两面:膈面,纵膈面;肺门:是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N出入的门户。

3.分叶:左肺:上、下2叶;右肺:上、中、下3叶。


(二)肺的结构

肺属于实质性器官,表面包有一层浆膜。

包括   肺膜;肺实质;肺间质。

★1.肺实质 根据功能将其分为:

1、  导气部:支气管各级分支(支气管树)传导气体;

2、  呼吸部:

包括呼吸细支气管等(肺小叶)                     呼吸作用(气体交换)

★     1)肺小叶: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

★     2)气血屏障

气体交换要经过的途径,即肺泡与血管之间的结构。

内皮基膜:上皮基膜;内皮细胞:的内皮。




憋气与屏息憋气(鼓劲):

小结

课后练习

布置作业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标本与模型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标本与模型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标本与模型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标本与模型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标本与模型




提问:小肠黏膜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边指示边讲解










边指示模型结构边讲授















边指示模型结构边讲授









边指示模型结构边讲授




启发学生分析思考








利用模型指示启发式讲解



启发式讲解



集体思考个人回答





边看边听边思考












边看边听边理解记忆
















边看边听边理解记忆










边理解边记忆







边看边听边理解记忆



4

6


7





5






2


10














6









25











5


















3

5

2

作业和参考

文献推荐

作业:简述肺的位置、形态、肺实质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参考文献推荐:人卫版《系统解剖学》

教学内容总结

本节课讲述了呼吸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掌握憋气和屏息的呼吸方式;重点要求掌握声襞的位置形态和功能、肺的导气部和呼吸部的结构功能,掌握气血屏障的概念。掌握 lungblood-air barrier

课后小结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学

仪器

媒体

仪器:投影仪

媒体:投影胶片、 肾标本

人数


男:

19次课

女:

教材内容

第三章  内脏

第四节 泌尿系统

第五节 生殖系统

教学

任务

教学

目标

1.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功能。

2.熟悉肾的大体结构、微细结构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了解生殖系统的组成

4.掌握男性生殖器睾丸,女性生殖器卵巢的位置、形态、功能。

重点

难点

重点: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功能。熟悉肾的大体结构、微细结构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男性生殖器睾丸,女性生殖器卵巢的位置、形态、功能。

难点:肾的微细结构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

使用

教学组织方法

时间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1

2

3




























































课堂教学常规:

课前复习:

引入教学内容:

第四节  泌尿系统

.组成与功能

肾:生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储存尿液

尿道:排尿的通道

生成和排出尿液

肾(P 250

.位置与形态

1.位置:腹膜外,紧贴腹后壁, “/ \”列于脊柱两侧;左肾比右肾高

2.形态: 形如豆,综红色,长-11cm,宽-5cm,厚约2.5cm

上端有肾上腺;内侧缘凹陷为肾门:为输尿管、肾A、肾VN及淋巴管出入的门户。

.构造(P 252

属于实质性器官

包括:1.肾被膜

 2.肾窦:

 内有:肾小盏、肾大盏、肾盂

 3.肾实质

★()大体结构

分为两层:1.皮质: 表层,呈红褐色,肾柱;2.髓质:  深层,颜色较淡,由10~15个椎体组成;

★()微细结构(P250

包括: 1.肾单位:

分泌部:位于皮质

2.集合小管:

排泄部:位于髓质

1)肾单位:肾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约200万个)。

包括:肾小体,肾小管


肾小体: 1).肾小球:  毛细血管球

 2).肾小球囊:

包在肾小球周围→ 近曲小管相连

作用:过滤→生成原尿

(2)集合管:排泄部

远曲小管末端变直→集合管→ 肾乳头→(肾小盏 → 肾盂)  

功能:收集与排泄尿液。       

三)尿液生成: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滤过作用:产生原尿(100L+/d,含废物和营养物)

2.重吸收作用:生成终尿(1~2L/d,内含废物)

第五节  生殖系统(简述)

.生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组成:均由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组成

功能:产生生殖细胞,繁殖后代。

.男性生殖腺

睾丸:产生生殖细胞→精子;

分泌性激素--雄激素(睾丸酮)


.女性生殖腺

卵巢:产生生殖细胞→卵子;

分泌性激素→雌激素。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标本与模型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标本与模型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标本与模型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标本与模型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标本与模型





提问:简述肺的导气部的组成。





讲授法边指示边讲解边启发











讲授法边指示标本边讲授边启发

















指示模型讲解







指示模型讲解









指示教学内容总结重难点

个人回答与集体思考结合





边看边听边思考









边看边听边记忆










边看边听边记忆














边看边听边理解记忆








边看边听边理解记忆



3

5


5








10










5











5






6



5



9




6



6





5






作业和参考文献推荐

1、作业:简述肾的微细构造

2、参考文献:人卫版《系统解剖学》            3

本课教学内容总结

本节课讲述了泌尿系统的组成、功能。肾的大体结构、微细结构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了解生殖系统的组成,掌握男性生殖器睾丸,女性生殖器卵巢的位置、形态、功能,                                                 5

课后

小结


上课时间: 2005年   月     日                  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学

仪器

媒体

仪器:消化系统全标本、挂图;胃模型;小肠、大肠模型;肝模型;胰模型;小肠绒毛模型;呼吸系统全标本、挂图;鼻腔模型;喉模型、标本;肺模型、标本;肺泡模型。泌尿系统全标本、挂图;肾模型;肾小体模型;泌尿小管模型。

人数


男:

20次课

女:

教材

内容

实验:内脏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观察、掌握消化系统组成;

2.观察、掌握胃的位置与形态;掌握胃的结构

3.观察、掌握小肠的分段、小肠壁的结构

4.观察、掌握肝的位置与形态、肝外胆道系统的组成

5.观察、掌握胰的位置与形态;掌握胰的分部

6.观察并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

7.观察鼻腔模型,了解鼻旁窦

8.观察喉模型、标本,了解喉的位置和构造

9.观察肺模型、标本,了解肺的位置和外形、构造,掌握肺的血液循环

10.观察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

11.观察肾模型及标本,了解肾的位置和外形,掌握其内部构造,了解肾小体模型,掌握肾小体构造;观察了解泌尿小管及肾血管模型,掌握泌尿小管组成

重点

难点

重点:胃、小肠、肝、胰、肺、肾的位置、形态与构造

难点:肝、胰、肺、肾的位置、形态与构造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

使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1

2


































3

教学常规

教学内容

观察:

一、消化系统

(一)消化系统全标本、挂图

(二)观察胃的模型

1.位置和形态:

2.胃壁的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四层。

(三)观察小肠的模型

1.小肠的分段

2.小肠壁的结构

(四)观察肝的模型

1.肝的位置和形态

2.肝外胆道系统:

(五)观察胰的模型

1.胰的位置和外形:

2.胰的构造:

二、呼吸系统

(一)观察呼吸系统全标本、挂图

(二)观察鼻腔模型

鼻腔由骨和软骨围成,内面衬以粘膜。鼻腔壁上有四对鼻旁窦的开口:额窦、筛窦、上颌窦、蝶窦,同时还有咽鼓管和鼻泪管的开口

(三)观察喉模型、标本

1.喉的位置:。

2.喉的构造:

(四)观察肺的模型、标本,肺泡模型

1.肺的位置与外形:

2.肺的构造:

(五)观察肾模型及标本

1.肾的位置与外形。

2.肾的大体结构

(六)肾小体模型

(七)观察泌尿小管模型

试验报告




指导观察法








指导观察法





指导观察法






指导观察法







指导观察法





观察法








观察法





观察法






观察法







观察法


3



30














20













17





10

作业和参考

文献推荐

作业:

1.试简述肝的位置、形态

2.试简述肺的位置、形态

3.述肾的位置、形态

文献推荐:人民出版社 医学院校统编本科教材《人体解剖学》

本课教学

内容总结


观察内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形态与结构,了解其功能



课后小结






















上课时间: 2005年   月     日                              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学

仪器

媒体

仪器:心脏模型、心血管系统挂图、

   血液循环挂图

媒体:投影仪、电脑

人数


男:

21次课

女:

教材

内容

第五章        脉管系统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2.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形态结构

3.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特点和功能

4.掌握心脏的位置、形态

重点

难点

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特点和功能

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特点和功能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

使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1

2

3

















































4

5

6

教学常规

复习

教学内容

脉管系统总论

1.脉管系统的组成:

包括心血管系统

淋巴系统

2.脉管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一、总论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心脏

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1.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器官,有四个腔,分别是左右心房、左右心室

2.动脉:由心室发出,把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组织.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

3.静脉:引导血液流回心脏的血管

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

4.毛细血管:连于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互相连通吻合成网,血液中的营养物质与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均通过其进行交换。

补充:动脉血和静脉血

(二)血液循环

血液由心脏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回心,循环不止,根据其循环途径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1.体循环或大循环

体循环的途径:动脉血从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经其各级分支到达全身的毛细血管,血液在此和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变为静脉血,最后汇入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2.肺循环或小循环

肺循环的途径:静脉血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流经其各级分支进入肺泡壁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进行气体交换,血液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经肺静脉回左心房..

3.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区别
体循环特点:路程长,流经全身各部,范围广

肺循环特点:路程短,只通过肺

体循环功能: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并把代谢产物运送回心脏。

肺循环功能:主要是使静脉血转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总结

练习

课后作业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标本与模型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标本与模型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标本与模型








1.介绍脉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介绍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2.图片和模型结合讲解心脏的,使学生了解动脉、静脉的形态和结构,静脉瓣的作用,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









1.结合图片和模型讲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

2. 先让学生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特点和功能,然后教师再串讲







1.边听边记忆





1.边听边理解动脉、静脉;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2.理解静脉瓣与防止血液倒流

3.理解毛细血管的管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结合图片学习并记忆血液循环的途径,总结其特点和功能,理解两者的关系。



3

5


7






5

20
















25

























5

5

3

作业和参考

文献推荐

作业:1. 论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特点和功能

2.名词: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文献推荐:人民出版社 医学院校统编本科教材《人体解剖学》

本课教学

内容总结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形态结构,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其功能的关系,理解动脉和动脉血的区分,静脉和静脉血的区分,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特点和功能,同时掌握心脏的位置、形态


课后小结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 学 仪器 与 媒体

仪器:


媒体:计算机或投影机

人数



22次课

教材

内容


脉管系统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二、心脏

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

了解心脏的位置形态;掌握心脏内部各腔之间的关系,心脏各腔的出入口、心脏的瓣膜及与血流的关系。熟练掌握心壁的构造;掌握心传导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重点

难点

心脏各腔形态结构。心壁的构造;心传导系统。

心脏的瓣膜与血流的关系。心房肌和心室肌分布的特点与房室交替收缩的关系。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时间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教学常规

课前复习,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一、心脏的位置与外形:

心脏:是一个中空性的肌性器官,位于胸腔的纵隔内偏左,呈倒置的圆锥形。

二、心脏各腔的形态结构

(一)、右心房: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出口:右房室口。

(二)、右心室:入口:右房室口,三尖瓣、腱索、乳头肌。出口:肺动脉口、






投影片

心脏模型

PowerPoint




投影片

心脏模型

PowerPoint




提问法



讲授法结合演示





设问

启发



思考、联想



边听讲边观察边思考





讨论

探究

5'

10'


10'




15'




















肺动脉瓣。

(三)、左心房:入口:肺静脉口。出口:左房室口

(四)、左心室:入口:左房室口,二尖瓣、腱索、乳头肌。出口:主动脉口、主动脉瓣。

三、心壁的构造::

    1、心内膜:

    2、心肌层:

3、心外膜:

四、心传导系:

(一)、心传导系统的概念

(二)、组成:

(三)、功能:

五、心脏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

动脉为左右冠状动脉。

神经为自主神经(交感神经使心脏兴奋,副交感神经使心脏抑制)。

六、心包及心包腔。

教学内容总结(见下)

布置作业(见下)










投影片

心脏模型

PowerPoint


投影片

心脏模型

PowerPoint



投影片

心脏模型



投影片












设问




组织讨论




读书指导法、观察法、联想法













观察,思考




讨论

互评



观察、触摸、探究









10'



10'


5'



5'

7'

3'

作业和参考文献推荐

1、分别叙述心脏各腔的出入口。

2、心脏的瓣膜有哪些?各瓣膜的位置与功能?

《运动解剖学图谱》 顾德明等编绘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6

《人体解剖学名词》 中国解剖学会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本课教学内容总结

1、心脏各腔形态结构;心脏的瓣膜与血流的关系。

2、心壁的构造:心肌分布特点及与房室收缩的关系。

3、心传导系统的定义、组成和功能。


课后小结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 学 仪器 与 媒体

仪器:


媒体:计算机或投影机

人数



23次课

教材

内容


脉管系统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三、血管

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

了解血管的分布规律、血管的吻合和侧枝循环、微循环及肺循环的血管;掌握体循环的动脉分支、分布及主要的压迫止血点。了解三大静脉系收集静脉血的部位。

重点

难点

体循环的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分布。

体循环动脉的分布、供血范围及压迫止血点。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时间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教学常规

课前复习,引入新课

教学内容

一、血管的分布规律

二、肺循环的血管:肺动脉和肺静脉。

三、体循环的血管

(一)、动脉

1、主动脉与分段

1)、升主动脉:左右冠状动脉。

2)、主动脉弓: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3)、降主动脉: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






投影片

PowerPoint




投影片

PowerPoint



教师提示



讲授法

投影片演示


讲授法

投影片演示



学生复习



认真听讲

仔细观察




认真听讲

理解

5'

10'


5'

5'


35'






















2、头颈部的动脉及主要分支与供血部位

颈动脉窦:位于颈内动脉起始处,为压力感受器。

颈动脉体:位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后方,为化学感受器。

3、锁骨下动脉及上肢的动脉主要分支与供血部位

4、胸部的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与供血部位

5、腹部的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与供血部位

6、盆部的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与供血部位

7、下肢的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与供血部位

(二)静脉

1、上腔静脉系

2、下腔静脉系

3、心静脉系

教学内容总结(见下)

布置作业(见下)



投影片

PowerPoint




投影片

PowerPoint





投影片

PowerPoint



设问

启发





举例

设问






指导读书




探究问题,理解记忆





听讲

讨论




自学

分析










10'





7'

3'

作业和参考文献推荐

1、动脉分布的规律。

2、主动脉分段及各段主要分支。

《运动解剖学图谱》 顾德明等编绘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6

《人体解剖学名词》 中国解剖学会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本课教学内容总结

1、动脉分布规律。

2、体循环动脉主干、分支、分布。

3、体循环三大静脉系收集静脉血的部位。


课后小结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 学 仪器 与 媒体

仪器:


媒体:计算机或投影机

人数



24次课

教材

内容


脉管系统

心脏血管系统实验

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

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的途径。了解心脏的位置、外形;掌握心脏各腔结构。掌握主动脉的行程、分段及各段的主要分支和分布。掌握体表能触到搏动的动脉及压迫止血部位。

重点

难点

心脏各腔结构。主动脉的行程、分段及各段的主要分支和分布。

心脏各腔结构。体表能触到搏动的动脉及压迫止血部位。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时间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教学常规

课前复习:

教学内容

观察要点:

一、心脏的观察

1、心脏位置和毗邻的观察

2、心外形的观察

3、心脏各腔结构的观察

4、心脏构造的观察

5、心传导系的观察

6、心脏血管的观察

7、心包的观察





全身心血管标本

在体、离体心脏标本或模型

投影片






提问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演示法

参观法







联想

观察

触摸

思考



5'

10'



30'
































二、血管的观察

1、动脉的观察

1)肺循环的动脉

2)头颈部的动脉:

3)上肢的动脉:

4)胸部的动脉:壁支、脏支。

5)腹部的动脉:

6)盆部的动脉:

7)下肢的动脉:

2、静脉的观察

1)上腔静脉系的观察

2)下腔静脉系的观察

教学内容总结(见下)

布置作业(见下)


全身血管标本









全身血管标本


演示法

参观法








提问法

讨论法


观察

触摸








观察

总结

思考


25'












7'

3'

作业和参考文献推荐

实验报告:在心室的心脏标本和模型上,联系心脏的舒缩功能,描述大小循环的具体路径和二者之间的区别与关系。

《运动解剖学图谱》 顾德明等编绘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6

《人体解剖学名词》 中国解剖学会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本课教学内容总结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位置、外形;心脏各腔结构,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位置和功能。主动脉的行程、分段及各段的主要分支和分布。体表能触到搏动的动脉及压迫止血部位。


课后小结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 学 仪器 与 媒体

仪器:


媒体:计算机或投影机

人数



25次课

教材

内容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总论(一)

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

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理解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了解神经元的结构;掌握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区别。

重点

难点

神经系统的分类;神经元的分类。

神经元的结构;突触的结构。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时间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教学常规

课前复习:

教学内容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一)、按所在位置和功能分为

中枢神经: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

(二)、按分布范围和功能分为

躯体神经(分布骨骼肌和皮肤):

内脏神经(分布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全身骨架标本,

投影片

powerpoint




投影片

powerpoint







讲解

演示

举例








听讲

观察

理解


5'

10'


15'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组织:

(一)、神经元

1、神经元的构造:

1)、胞体:胞膜、胞核和胞质(尼氏小体;神经原纤维)。

2)、胞突:树突和轴突。

2、神经元的分类:

1)、按胞突的数目可分: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2)、按功能可分: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3、神经元间的联系:突触

突触的概念——两个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的接触点。

突触的构造: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的功能:是神经系统内神经冲动传递的重要方式。

(二)、神经胶质细胞:形态结构(有突起,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数量比神经元多)与功能(主要起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等作用)。

教学内容总结(见下)

布置作业(见下)

投影片

powerpoint






投影片











投影片

powerpoint

讲授法

演示法









设问








类比

归纳总结

听讲

理解









讨论

探究







观察

自学

40'






















7'

3'

作业和参考文献推荐

1、神经系统的区分。

2、神经元的分类。

《运动解剖学图谱》 顾德明等编绘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6

《人体解剖学名词》 中国解剖学会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本课教学内容总结

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区别。



课后小结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 学 仪器 与 媒体

仪器:


媒体:计算机或投影机

人数



26次课

教材

内容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总论(二)

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

掌握神经系统的某些基本概念,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了解神经纤维、感受器、效应器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重点

难点

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运动终板的结构。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时间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教学常规

课前复习,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三)、神经纤维

1、概念:由包有髓鞘和神经膜的轴突构成。

2、区分: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四)、神经末梢和末梢装置

神经末梢的概念和分类。

1、神经末梢与感受器:

感受器的概念:感觉神经末梢与身体各组织细胞形成的各种各样的装置。

分类:外感受器、内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







投影片

powerpoint


powerpoint


投影片










举例

讨论






指导实践






理解

探究






动手体验

5'

10'


10'




15'

































2、运动神经末梢与效应器:

效应器的概念: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平滑肌及腺体(内脏运动神经末梢)所形成的装置。

分类:运动终板、自主神经末梢器。

四、神经系统的某些基本概念 :

1、灰质:

2、白质:   

3、神经核与神经节:

4、神经束与神经:

5、网状结构:

五、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一)、反射:

概念——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分类(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二)、反射弧:

概念——参与反射的全部结构,是反射的物质基础。

组成:感受器→感觉(传入)神经元→中枢联络(中间)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教学内容总结(见下)

布置作业(见下)


powerpoint




投影片

powerpoint





投影片

powerpoint




投影片

powerpoint



设问





讲授

演示





提出问题

指导读书

回答问题





听讲

观察





探究问题

回答问题







20'






10'











7'

3'

作业和参考文献推荐

1、解释名词:灰质、白质、神经节、神经核、神经束。

2、反射的定义;反射弧的组成及意义。

《运动解剖学图谱》 顾德明等编绘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6

《人体解剖学名词》 中国解剖学会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本课教学内容总结

1、神经系统的某些基本概念。

2、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3、神经纤维、感受器、效应器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课后小结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 学 仪器 与 媒体

仪器:


媒体:计算机或投影机

人数



27次课

教材

内容


第五章   神经系统

第二节   周围神经系统


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

熟悉脊神经组成与分支;熟悉神经丛的概念及四个神经丛的名称;掌握脊神经前支的分布。熟悉脑神经的名称分类与功能;了解内脏神经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自主神经与躯体神经的区别。

重点

难点

脊神经的组成与分布

脊神经前支的分布、神经丛的概念。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时间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教学常规

课前复习,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脊神经

一、名称、数目、组成、性质。

二、脊神经丛:颈、臂、腰、骶丛。

(一)、颈丛的组成及主要分支:

(二)、臂丛的组成及主要分支:

(三)、胸神经前支:肋间神经位于肋间隙,分布于肋间内、外肌。

(四)、腰丛的组成及主要分支:

(五)、骶丛的组成及主要分支:







投影片

脊神经模型

PowerPoint




提问法




设问

讲授



举手回答问题。



思考

听讲

5'

10'


40'




































脑神经

名称、性质、分布及功能。

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一付舌下全。

感觉性脑神经:第128对。

运动性脑神经:第3461112对。

混合性脑神经:第57910对。

内脏神经

一、交感神经的结构及分布概况。

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及分布概况。

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四、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

五、内脏运动神经的功能。

教学内容总结(见下)

布置作业(见下)

投影片

PowerPoint











投影片

内脏神经模型

PowerPoint



讲授法结合演示法











组织讨论

启发诱导

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











分组讨论

自主发言

5'








10'







7'

3'

作业和参考文献推荐

1.   试述脊神经的组成与分布特点。

2、试述脊神经前支的分布概况。

《运动解剖学图谱》 顾德明等编绘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6

《人体解剖学名词》 中国解剖学会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本课教学内容总结

脊神经的组成。

脊神经前支的分布概况。

自主神经与躯体神经的区别


课后小结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 学 仪器 与 媒体

仪器:


媒体:计算机或投影机

人数



28次课

教材

内容


第五章   神经系统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

1、掌握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2、掌握脊髓的内部结构;

3、熟悉脊髓的功能。

重点

难点

脊髓的位置、内部结构

脊髓白质及神经束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时间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教学常规

课前复习,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

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稍扁的园柱体。脊髓全长粗细不等,分别有颈膨大和腰骶膨大。脊髓表面有前正中裂(1)、前外侧沟(2)、后正中沟(1)、后外侧沟(2)等六条纵沟。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一)、每侧灰质区分为:

    1、前角:多极(运动)神经元,管






投影片

脊髓标本或模型

PowerPoint






投影片

脊髓标本或模型

PowerPoint



提问法



演示

讲解






演示

讲授



联想、回答问题。


观察

听讲






认真听讲

仔细观察

5'

10'


15'





30'































理骨骼肌的运动,是躯干、四肢骨骼肌反射的初级中枢。

    2、中间带:含大量中间神经元;

    3、后角:主要有后角固有核,与浅(皮肤)感觉的传递有关。

(二)、每侧白质区分为:

    1、前索:有皮质脊髓前束(下行),传递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神经冲动。

    2、外侧索:有皮质脊髓侧束(下行,与皮质脊髓前束功能相同),脊髓丘脑束(上行):传导浅感觉神经冲动。

    3、后索:薄束(上行)、楔束(上行),分别传导胸中部以下,胸中部以上的本体感觉神经冲动。

三、脊髓的功能:传导和反射功能。

教学内容总结(见下)

布置作业(见下)









投影片

脊髓标本或模型

PowerPoint










PowerPoint










提出问题

组织讨论












联系实际









探究问题

形成答案












思考问题















10'

7'

3'

作业和参考文献推荐

1、述脊髓的位置与外形。

2、试述脊髓的内部结构与功能。

《运动解剖学图谱》 顾德明等编绘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6

《人体解剖学名词》 中国解剖学会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本课教学内容总结

1、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2、脊髓的内部结构;



课后小结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学仪器

与媒体

仪器:投影仪

媒体:多媒体、脑模型

人数


男:


29次课

女:

教材内容

1、脑的位置、区分。

2、脑干、间脑、小脑、大脑。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掌握脑的位置、区分。

2、掌握脑干、间脑、小脑、大脑的位置;外形;内部结构及其功能。

重点

难点

重点:掌握大脑的位置、外形、内部结构及其功能。

难点:大脑半球主要沟和回的位置、内部结构。尤其是皮质机能定位。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方法

时间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1

2









3








































4

5

教学常规

复习:

.脊髓

(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三)、脊髓的功能:

学习内容:

二. 脑

脑的位置、区分。

(一)、脑干:

 1.脑干的外形:

脑干的腹侧面:

脑干的背侧面:

2.脑干的内部结构:

灰质: 脑神经核、 传导中继核、网状结构核团。

白质:

网状结构:

 3.脑干的功能:传导与反射功能。   

(二)、间脑:

 1.间脑的位置、外形和区分

 2.间脑的内部结构与功能:

(三)、小脑:

 1.小脑的位置和外形。

 2.小脑的内部结构。

灰质:

白质:小脑核(齿状核等等),   3.小脑的功能。

(四)、大脑:

  1.大脑的外形:

半球分叶:四个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和一个脑岛。

1)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主要沟和回:

2)、大脑半球内侧面的主要沟和回:

3)、大脑半球基底面:

2.大脑的内部结构

1)、基底核:位置、组成。

纹状体的组成及功能

2)、白质(髓质):连合纤维、联络纤维和投射纤维。

3)、大脑皮质

概述。

皮质机能中枢:概念。

重要的皮质中枢的位置、功能及定位特点:

运动中枢、感觉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内脏活动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感觉性语言中枢、视运动性语言中枢、视感觉性语言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通路(自学)

传导路概念、区分。

(一)、感觉传导路:

(二)、运动传导路:

.脑、脊髓的被膜、脑室及脑脊液循环(自学)

小结

布置作业








多媒体课件、脑模型









多媒体课件、间脑模型


多媒体课件、小脑模型



多媒体课件、大脑模型











多媒体课件、机能中枢模型










提问



边看模型边提问









讲授法

演示法








讲授法

演示法












讲授法

演示法










回答问题,听教师的总结



边看边思考边回答问题









边看边思考









边看边思考


5

5






5


5








5



5






10








15



15













5

5

作业和参考

文献推荐

作业:

1、重要的皮质中枢的位置、功能及定位特点?

2、参考文献:汪华侨.《人体解剖学现代学习基础》.人民军医出版版.2004

本课教学内容总结

掌握脑的位置、区分,重点掌握大脑的位置、外形、内部结构及其功能。使学生理解结构,学会分析,熟练掌握。

课后小结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学仪器

与媒体

仪器:镊子、托盘、乳胶手套。

媒体:脑模型与标本。

人数


男:


30次课

女:

教材内容

脑实验:

脑干、间脑、小脑、大脑。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掌握脑的位置、区分。

2、掌握脑干、间脑、小脑、大脑的位置;外形;内部结构及其功能。

重点

难点

重点:掌握大脑的位置、外形、内部结构及其功能。

难点:大脑半球主要沟和回的位置、内部结构。尤其是皮质机能定位。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方法

时间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1

2





3





























4

5

教学常规

复习:

.脊髓

(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三)、脊髓的功能:

实验内容:

二. 脑

脑的位置、区分。

(一)、脑干:观察--

脑干的外形:

 1、脑干的腹侧面:

 2、脑干的背侧面:


(二)、间脑:观察--

间脑的位置、外形和区分

(三)、小脑:观察--

 1.小脑的位置和外形。

 2.小脑的内部结构。


(四)、大脑:

  1.大脑的外形:观察--

半球分叶:四个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和一个脑岛。

1)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主要沟和回:

2)、大脑半球内侧面的主要沟和回:

3)、大脑半球基底面:

2.大脑的内部结构

1)、基底核:观察--位置、组成。

2)、白质(髓质): 观察--连合纤维、联络纤维和投射纤维。

3)、大脑皮质

观察--重要的皮质中枢的位置、功能及定位:

运动中枢、感觉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内脏活动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感觉性语言中枢、视运动性语言中枢、视感觉性语言中枢)。

小结

布置作业








脑模型与标本





脑模型与标本

脑模型与标本


脑模型与标本







脑模型与标本









提问



边看模型边提问





讲授法

演示法




讲授法

演示法








讲授法

演示法










回答问题,听教师的总结



看模型思考

动手操作标本








看模型思考

动手操作标本







看模型思考

动手操作标本


5

5






5


5




5


5




10







15



15






5

5

作业和参考

文献推荐

作业:

1、重要的皮质中枢的位置、功能及定位特点?

2、参考文献:汪华侨.《人体解剖学现代学习基础》.人民军医出版版.2004

本课教学内容总结

掌握脑的位置、区分,重点掌握大脑的位置、外形、内部结构及其功能。使学生理解结构,学会分析,熟练掌握。

课后小结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班级


第   周

教学仪器

与媒体

仪器:投影仪

媒体:多媒体、肌肉模型

人数


男:

31次课

女:

教材内容

第六章  感觉器官

概述

第一节 视  器-眼

第二节  位听器-耳

第三节  皮肤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感觉器官的组成与功能;感受器的概念和分类。

2.视  器-眼:眼球、眼球的附属结构。

3.位听器-耳:外耳、中耳、内耳。

4.皮肤

重点

难点

重点:眼球、内耳。

难点:眼球壁、迷路。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达成目标

媒体使用

教学组织方法

时间

教师教法

学生学法

1

2

3

























































4

5

教学常规:

复习

教学内容:

第六章  感觉器官

概述

 感觉器官的组成与功能。

感受器的概念和分类。

第一节 视  器-眼

一. 眼球

*(一)、眼球壁:

1.外膜(纤维膜):位置、区分。

角膜: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

巩膜: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

2.中膜(血管膜):位置、区分。

虹膜:位置、瞳孔、括约肌和开大肌及功能。

睫状体:位置、睫状突、睫状小带、睫状肌(环行纤维)及功能。

脉络膜:位置、功能。

3.内膜(视网膜)

位置、组成、区分:

视网膜盲部;

视网膜视部:黄斑,中央凹。

色素上皮层和内层的主要三种神经细胞: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功能;

双极细胞:

节细胞:

(二)、眼球的折光装置: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二.眼球的附属结构

眼睑、结膜、泪器和眼肌。

三.视觉传导路

四.体育运动对视器的影响

第二节  位听器-耳

一、外耳: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简介)

二、中耳:鼓室(三块听小骨)、咽鼓管和乳突小房(简述)

三、内耳:

    ()骨迷路:

    1、前庭:前庭窗、蜗窗、五个小孔。

    2、骨半规管:上、后、外侧半规管、壶腹脚、单脚。

    3、耳蜗:蜗螺旋管、蜗轴、骨螺旋板、前庭阶、鼓阶、蜗孔。

()膜迷路:

    1、椭园囊和球囊:位置、*囊斑的构造与功能。

    2、膜半规管:位置、膜壶腹、*壶腹嵴的构造与功能。

3、蜗管:位置、上壁(前庭膜)、外侧壁和下壁(膜螺旋板)

*螺旋器的构造与功能。

.声波和听觉传导路

.体育运动对位听器的影响

第三节  皮肤(自学)

教学内容总结

课后作业:




多媒体课件、感官模型



多媒体课件、眼球模型







多媒体课件、眼球壁模型










多媒体课件、附属结构模型


多媒体课件、耳模型







多媒体课件、迷路模型









讲授法





讲授法

演示法














读书指导法





演示法









读书指导法









举例法









读书指导法




边听边思考





边看边思考边回答问题









边看边思考边回答问题



边看边思考边回答问题




边看边思考边回答问题
















边听边思考边回答问题


5

5


5






20



















5







5


5



5







15












5

5

作业和参考

文献推荐

1、眼球壁和螺旋器的结构?

2、参考文献:汪华侨.《人体解剖学现代学习基础》.人民军医出版版.2004

本课教学内容总结

了解感觉器官的组成与功能,重点掌握眼球、内耳。

课后小结















6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