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探究式提问在《招聘与甄别》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日期:
2015-06-23
阅读次数:
122

  【摘要】文章探讨了探究式提问的技术与实现途径,在《招聘与甄别》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不同类型的提问,并给出了四个教学设计的片断。

  【关键词】探究式1、提问2、人力资源管理3、招聘4、甄别5

  Abstract: This text discusses the skills and approaches of heuristic questioning. In the course of Recruiting and Selecting, different kinds of questioning are used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four fragments of teaching process are presented in this text.

  Keywords: heuristic one, questioning two,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hree, recruit four, selecting five

1.前言

  员工招聘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核心工作内容,是企业填补岗位空缺,获取劳动力资源,保证整体劳动力队伍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逐渐成熟,在用人形式由组织分配形式向双向选择形式转变的背景下,员工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企业人才引进困难与人才流失率高居不下并重,使得精明招聘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成为热点话题,招聘与录用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之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广泛应用,心理测评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新时期员工招聘工作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如网络招聘,视频招聘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评价中心、主体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 )、罗夏克墨迹测验(RIBT)新技术方法的使用等等,使得《招聘与甄别》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操作性、实用性越来越强,要掌握的技术难点也越来越多。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探索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提问的方法与技术,鼓励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小组讨论探求真理,深化知识的理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探究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 导入提问,引出课程主题

  承上启下的导入提问是连接旧知识,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兴趣的有效方法。通过导入问题,创设出问题情景,设置悬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招聘与甄别》这一章节学习的起始,采用选择热点新闻做为案例背景,通过创设情境环境,提出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例如,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针对企业用工难,招工难的问题组织系列新闻跟踪报道,教学设计中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企业用工难等电视视频、报纸图片系列报道,然后进行提问:(1)企业用工难与招聘工作质量不高有没有关系?(2)精明的甄别与选拔能否减轻企业上述困境?(3)招聘工作出现问题给企业事业怎样的后果?(4)企业员工招不进,又留不住的难题可否通过精明的招聘技术来解决从而使企业获得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不仅很自然地引出了《人员招聘与甄别》这一章节的课程主题,而且可以对学生大脑形成强烈的刺激,引发学生学习课程新主题的兴趣,集中精力认真听下去。

  2.2. 设疑提问,理解理论基础

  不少学生对课程理论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望而生畏。因此,笔者尝试通过分层次,由易到难,由浅及深设计问题,带领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积极参与分析、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将课程的理论推理出来。变过去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到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辩论问题,主动理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例如,在讲述《人员甄别》理论时,层层递进提出三个问题。先提出第一个问题:面对众多的应聘者,用人单位从哪些方面区分他们(举例说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给每个小组一张讨论纸,请他们边讨论边把结果写在一张大纸上,最后把成果一一张帖到黑板,供小组间交流。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在招聘过程中要从生理差异(身高、外貌、年龄)、社会差异(家庭出生、学历、工作经历)、人格差异(性格、能力)等方面来区分应聘者,寻找应聘者的差异,从而让学生首先认识“个体差异原理”。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企业根据什么标准区分应聘者?这些差异与工作有多大的关系?学生继续讨论,得出结论二:工作岗位不同的素质要求是企业区分应聘者的主要标准,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总结出“工作差异原理”。为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强化实践中的应用,递进提出第三个问题:进行员工甄别与选拔时,员工条件与岗位素质要求存在着三种关系,一是员工的条件高于岗位要求,二是员工的条件低于岗位要求,三是两者正好相当,那么我们是采用择优呢,相当呢,还是就低呢?针对现实企业中这三种不同的选择,组织学生根据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支持每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每种观点可能的不良后果有哪些?从而得出结论三:招聘录用的理想境界是员工素质要与岗位要求相匹配,工作报酬要与员工贡献相匹配,但现实中操作的难度很大,最终让学生深刻领会“人岗匹配原理”。学生通过以上系列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从而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这一章节核心的理论基础。

  2.3. 激趣提问,掌握操作技巧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能否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也是衡量一节课成功的标志。例如,招聘渠道的选择这一环节的教学,当前除了人才市场、校园招聘专场会、猎头公司等传统渠道外,网络招聘是使用最为广泛,又是最为热门的一种方法与技术,老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浏览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企业如海尔集团、旭日集团、宝洁公司的招聘网站,就学生最为关注的校园招聘,提出不同企业的校园招聘特点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请小组组织分析讨论,并布置“如何有效开展校园招聘”主题作业,从而让学生通过作业写作掌握校园招聘的操作要点。在讲述《人员甄别》的技术与方法时,由于学生毕业时将要面临找工作这一事实,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一这环节的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学生们非常想知道用人单位将用什么方法来筛选应聘者。为此,先用如下提问将教学重点导入出来:招聘过程是识别应聘者差异的过程,那么生理差异、社会差异、人格差异各自用什么方法来识别呢?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应聘者的需要运用审查求职申请书、笔试、面试、心理测试、无领导小组会谈、政治审查、体验等系列技术方法与手段,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应聘者获得职位是通过层层步骤筛选出来的。当学生们明白审核求职申请书是甄别应聘者首先使用的基本工具后,请每个小组编制一份求职申请书。进而讨论如何使求职申请书成为快速筛选的工具?经过这个教学过程,学生们通过讨论探究到了甄别工具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还体会到心理测试、无领导小组会谈等现代工具的趣味性,通过展示各组的设计成果,看到了不同风格与类型的求职申请表。更主要的是,完成了对新知识的迁移与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4. 发散提问,巩固知识要点

  课堂结尾的设计有多种方法,进行总结性提问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所谓总结性提问,即新知识教学结束后,提出总结性问题,使学生自己去发现、揭示、认识问题的实质,从而在师生共议下,使学生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通过发散思维来培养,从知识的关键处进行发散性提问,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即能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学生们大学毕业后都面临找工作,找工作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写简历,那么简历能否代替求职申请书?两者有没有区别?通过对比分析,发散提问进一步加深对求职申请书功能的理解。还可以利用假设或变式,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如现在企业招聘面临应聘者“骑驴找马”的风险,可能应聘者在应聘时没有辞退原工作,或许应聘者在原工作单位有法律纠纷,那么又如何通过求职申请书来避免法律风险?再如:面试是整个招聘过程的核心环节,面试是用人方与应聘方面对面交流沟通的互动过程,因此,不仅消耗时间较长,而且对面试官专业技巧要求比较高,为了进一步巩固面试知识要点,课程结束前为学生描述出一个失控的面试场景,并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如何让一场面试高效而不失控呢?结构化面试的关键在哪里?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与思考既复习了前面的内容,又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3. 探究提问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避免提问形式化

  探究提问在教学讨论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教学进度与教学时间安排上的冲突,而无法给学生充足时间讨论。一个问题抛出后,没有同学间的讨论和小组间的交流,仍然是教师先入为主,自问自答,依教学设计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显然这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是一种形式。这样的提问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思考,反而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避免提问形式化,无论是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讨论探索和问题的归纳总结都要应组织学生积极思考,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一定是经过教师梳理,具有一定思考力度, 能体现教材重点、难点的问题。

  3.2. 避免提问一般化

  要避免提问学习一般化,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教师在提问时既要避免“一问即发”的浅问题,也要避免“问而不发”的难问题。教师提问时,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防止出现“问”而不“启”的现象。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充分分析本章节课程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环节间的逻辑关系,依据教学内容分层次设问,而且要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衡量问题的难易程度。要将探究式提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做到“问”中有“启”,“启”中有“问”, 有“问”有“启”。

  3.3. 避免讨论自由化

  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的话刚出口,同学们便七嘴八舌,教室嘈杂一堆;有的小组张三怎样说,李四就怎样说,人云亦云;有的小组只有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评说,学习较困难者根本沾不上边,或者自己玩自己的,似乎讨论与己无关。这种自由化现象也表现在教师方面,教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若无其事的东瞧西看,难以参与合作与引导,悬浮于表,未能真正发挥教师指导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就会使学习走向另一个极端——放任自流。避免合作学习自由化,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尽量避免由于对个别学生或某个小组的提问与评价而忘记了全体学生。无论是针对个人的,还是针对小组的提问与总结都不要忘记面对全体学生。

4. 结语

  总之,探究式提问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其中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通过导入提问,创设教学情景,提出课程主题;通过设疑提问,层层解析,理解章节理论基础;通过激趣提问,激发探究热情,掌握操作方法与技巧;通过发散提问,巩固知识要点,促进思维发展。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的过程由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研究信息、增长知识、形成才能的过程。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讨论,各种思想观点的争鸣和交流,以求找到比较接近真理的客观规律与事物的本质。

參考文獻

刘卫华(2009)。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生版),6,206-209。

周曦(2011)。浅淡启发式教学及其实施途径。《当代教育论坛》,1,48。

徐宁(2010)。《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惠州学院学报》,增刊,42-44。

徐宁(2010)。基于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实践教学改革。《教育与教学研究》,10,109-111。

教研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