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日期:
2015-06-23
阅读次数:
133

  摘  要:本文以知识建构理论为依据,在《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共享课程平台支持下,以《员工招聘与甄别》课为案例,呈现了一个突出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基于问题探究的教学全过程。创造性提出该模式主要由教学分析、问题创设、问题探究、学习评估四个阶段组成,包括二维教学分析、三层问题设计、三种形式探究、多维度评价反馈等十一个关键环节。

  关键词:网络课程平台;问题探究;知识共享;教学设计;招聘与甄别

  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许多高校大力度投入资源共享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程建设,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网络课程平台教学系统,基本实现教学网络化[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环境下的教学,其教学方法需要相应的调整,教学模式需要重新设计。中外教学理论与实践证明,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新时期如何在网络课程平台技术支持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创新基于问题探究的教与学新方式是本文研究的意义与目的所在。

一、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理论背景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乔纳森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依赖个人经验自主建构的,是因人而异的纯主观的东西,它不可能通过教师传授得到,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处于中心地位[2]。建构主义在当代兴起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逐步普及密切相关,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理想学习环境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成为支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重要理论基础[3]。基于问题的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由美国的神经病专家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4-5]。PBL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提出问题-查找资料-讨论研究-总结反思”探究式教学模式,它对于提高学生共同解决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6]。网络课程平台支持下基于问题探究的教学是基于问题学习法的一种具体学习方式,目前已成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二、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设计

  2010年,《人力资源管理》做为惠州学院校级重点课程开始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创建了3D天空教室,2D网络课程平台。先后建设了公告、作业、讨论、答疑等9个助学模块,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光盘资源、授课录像、课件与教案、教学大纲、实验、讨论题等13个立体化资源。2013年启动校级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基于网络平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被遴选为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从2012年开始,课程组实施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探究的教与学改革探究与实践,受试学生为10市场营销1.2.3班和11物流管理1.2班,学生合计为211人。课程组老师经过不断地探索完善,创造性提出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教与学模式是在网络课程平台环境的支持下,由教学分析、问题创设、问题探究、学习评估四个主要阶段组成,包括二维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目标、学生特征分析),三层问题设计(导入提问、设疑提问、激趣提问),三种形式探究(自主探究、组办探究、组间探究),多维度评价反馈(学员自评、组内互评、老师评价)等十一个关键环节。其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示意图

  (一)二维教学分析

  一是教学目标分析,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广泛应用,心理测评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员工招聘工作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视频招聘、评价中心、主体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 )、罗夏克墨迹测验(RIBT)新技术方法的使用,使得《招聘与甄别》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要掌握的技术难点也越来越多。基于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招聘的基本原理,掌握用招聘面试的基本程序与方法,了解网络招聘,视频招聘等新技术手段,同时培养学生人际沟通,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是学生特征分析,该课程教学以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大三学生为对象,学生已经完成了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宏微观经济学等基础管理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并且熟悉小组协作的学习形式。经课前调查,95%以上的学生拥有电脑,100%学生拥有手机,计算机操作技能娴熟,网络教学平台运用能力较强,这些为网络课程平台环境下的教学改革打下良好基础。

  (二)三层问题设计

  首先是导入提问,引出课程主题。承上启下的导入提问是连接旧知识,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兴趣的有效方法。通过导入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设置悬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程学习的起始,选择热点新闻为案例背景,通过创设情境环境,提出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其次是设疑提问,理解理论基础。不少学生感觉课程理论学习枯燥乏味,甚至望而生畏。通过分层次,由易到难,由浅及深设计问题,带领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积极参与分析、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将课程的理论推理出来。在讲述《人员甄别》理论时,层层递进提出三个问题,通过问题变过去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到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辩论问题,探究理解理论知识的过程。

  第三是激趣提问,掌握操作技巧。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衡量一节课成功的标志。如针对招聘渠道这一环节的教学,当前除了人才市场、校园招聘专场会、猎头公司等传统渠道外,网络招聘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渠道,老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浏览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企业如海尔集团、旭日集团、宝洁公司的招聘网站,就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校园招聘,提出问题,学生们通过讨论认识到网页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还体会到心理测试、无领导小组会谈等现代工具的趣味性。

  (三)三种形式探究

  自主探究,信息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平台,高校资源网,互联网等。自主探究于课前和课后,课前将问题及相关资料、基于问题的任务分解以及要求等信息发布到网络课程平台,学员各自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为组内探究活动作好充分准备,并要求学生将准备情况与存在问题通过网络课程平台的“师生交流”模块,在上课前反馈给任课教师。

  组内探究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探究,学生在参与组内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担当引导组织和反馈的角色,参与课堂内的小组讨论,网络平台的师生交流,答疑讨论发帖等。二是学生小组内的探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内讨论活动,可以是在线,也可以是离线方式;可以安排在校园内,宿舍内,教室内等多种场所。

  组间探究是知识分享的重要手段,该过程强调学生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创建和共享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尊重与评价其他学生的学生成果,以促进同伴间相互学习。[7]知识共享渗透到基于问题探究学习活动的每个环节,包括自主探究所得,小组内协作探究所得和小组间协作探究所得。分享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组间探究知识共享流程图

  (四)多维度评价反馈

  多维度评价反馈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必不可少的环节。依据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教与学模式特点,建立“学员自评-组内互评-老师评价”的多维度评价机制。不仅针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而且针对小组活动整体绩效情况进行评价。将传统的以学生个体为对象,以考知识点为主要内容,以老师独自评定为核心的闭卷考核形式,改革为以学习小组和学生个体为对象,以学习过程和结果为依据,以学生自我反省、小组互动评价、老师综合评定的课程评价反馈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探究的教学案例

  表1以招聘与甄别课程为例,介绍了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探究的教与学活动设计,分别从教师端、学生端说明了实施流程与要点。

表1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探究的教与学设计------招聘与甄别课程

步骤

教学环节活动说明---教师端

教学环节活动说明---学生端

1

创设情境

针对企业用工难,招工难的问题组织系列新闻跟踪报道,提供电视视频、报纸图片和相关视频网络网址。提供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相关文献资源。

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登录网络课程平台,查阅相关资料。

2

导入提问

(1)精明的甄别与选拔能否减轻企业招聘难困境?(2)企业员工招不进,留不住的难题可否通过精明的招聘技术来解决?

交流与

分享

通过“师生交流”功能模块与老师分享疑惑和心得。如果发现其他更有价值的资讯也可上传至课程平台供大家分享。

3

设疑提问

(1)如果你是招聘主管,你会从哪些方面评价应聘者(2)为什么要从这些方面评价应聘者?这些差异与工作有多大的关系?(3)择优录用,与岗位匹配,低于岗位三种录用方式各自的机遇与风险在哪里?

组内探究

采取自由组合与随机组合相结合的方式,每6-7人一组,建立网络课程平台小组学习社区。每组推选组长与秘书,明确成员角色,分工,工作进度与安排。小组提炼、汇总各自收集的信息,针对不同的意见开展组内辩论,形成基于小组的成果。

4

激趣提问

选取典型招聘网站如宝洁、海尔、H&M、联合利华、上海大众供学生学习交流。(1)招聘网站的特点有哪些?(2)校园招聘网与社会招聘网的建设有何不同?

组间探究

对典型网站进行点评,分析各类型公司招聘网站的特点,总结值得借鉴的经验,形成并提交最终探究成果。

5

评价与

反馈

查阅监督按时上传成果并全班发布。组织小组展示问题探究的成果,组织对成果与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回复“师生交流”,完成活动总结。

交流与

分享

演示项目成果,参与自评与互评。针对活动过程,把个人感想发布到社区,课程平台,供长时间分享与交流。

四、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实践效果

  (一)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师生互动与知识共享。

  老师利用网络课程平台中的公告,作业等自学模块和网络资源,图书资源,电子课件等立体化资源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自主探究过程强调信息资源的利用,学生利用网络课程平台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搜集资料、安排学习计划等,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组内协作探究和组间协作探究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互动机会,学生既获得以实践形式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机会也培养了协作学习能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辅导答疑、平等讨论等环节不仅加强了学习互动与沟通而且促进了知识共享。

  (二)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促进网络课程平台的运用。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推进,可共享和可获取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是学习内容本身是分散的,其本身并不承载教学信息,不能代表教学进程,难以促进自发的学习发生,存在老师不安排基于网络课程平台的项目活动,便不主动使用的现象。基于问题探究的教与学有效促进网络课程平台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三)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课程满意度。

  作者分别在2012-2013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针对11物流管理2个班级和10市场营销3个班级的174名学生进行了课程满意度的调查,59.38%的学生对本课程总体满意,39.58%的学生比较满意,表示不满意的学生仅占总比例的1.04%。关于对该教学方式接受度的调查显示,94.25%的学生接受,5.17%的学生表示一般,仅0.58%的学生表示不能接受。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能力改善的调查显示,81.25%学生认为此教学法改善了学生了专业知识能力,56.25%的学生表示提高了人际沟通能力,55.21%的学生表示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2.08%的学生表示没有收获。

 

[参考文献]

[1]伍顺比.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探索2011,(6):135—137.

[2]何克抗.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7):1—10.

[3]Stahl,G..A Model of Collaborative Knowledge-Building [EB/OL] .http :// www. umich . edu /~icls /proceedings/pdf/Stahl.pdf,2012-09-09.

[4]Hmelo,C.E. Problem-based learning: Effects on the early acquisition of cognitive skill in medicine[J].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1998.7(2):173-208

[5]胡继承.问题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3,(4):45-46

[6]王志军.用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 , 26(6):15-27.

[7]王佑镁,邓丹.Web2.0时代的共享教学法:内涵、技术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6.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Based on Problem Exploration in Network Environment  

XU Ning    ZHANG Ming

HuiZhou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GuangDong HuiZhou 516007

Abstract: Based on theory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with the suppor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hared resources course platform, the paper takes the staff recruitment and screening course as a case, to present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based on the problem exploration which makes teachers as the leading factor, 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 The paper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the model which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e four stages of teaching analysis, problem establishment, problem exploration and study assessment. That includes eleven key links such as two-dimensional teaching analysis、three layers of problem design、and three forms of exploration、360 ° evaluation feedback and so on.

Keywords: network courses platform; problems exploration; knowledge sharing; teaching design; recruitment and screening

 

教研教改